眼下的各種辛亥百年紀念活動中,常被人忽視的一點是:所有的焦點都指向革命的勝利,而不是朝代的滅亡。雖然這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側面,但顯然人們認爲只有前者纔是有價值的遺產,並被賦予歷史意義,前者則已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歷史觀的產物,它敦促人們將「革命」當作是一個分水嶺事件,中國從此將之前那個黑暗的時代留在閘門後面,而開始向「新中國」進發。
歷史的特點之一是我們通常已經知道歷史上發生了哪些事,但在當時那一刻,人們並不知道哪些纔會具有「歷史意義」。在清末民初那樣一個激流與多變的年代尤其如此。如果回到那個歷史環境中去看,人們甚至完全有理由懷疑,辛亥革命本身到底推動了多少實質性的變革。
親歷那一時期的魯迅就經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這種質疑。在他看來,並不是武昌的一聲炮響之後,中國就從黑暗的清朝過渡到了一個光明的時代,相反,革命只是將舊的事物、現象換上新的名稱和包裝。傳統社會的積弊、矇昧和黑暗並沒有因爲革命而有什麼變化。雖然現在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大多強調其開創性的、與過去決裂的、革命性的意義,但在那些強調傳統延續性結果的學者看來,辛亥革命並沒有太大意義:它只是晚清以來長時段改革浪潮中最後的一朵浪花。
您已閱讀26%(506字),剩餘74%(14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