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

一戰停戰協議的教訓應被銘記

庫柏:在國際關係中,哪怕是你的對手,也要像對待長期商業夥伴那樣對待他們。如果你爲了短期利益傷害他們,他們不會忘記。

這節車廂真的來自鐵路旅行的黃金時代。編號爲2419D的車廂的運營方爲國際臥鋪車公司(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於1913年委託製造,有一節紅木牆的餐車。到了1918年11月,這節車廂已成了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的移動辦公室,停在法國北部貢比涅(Compiègne)市外的森林。11月10日那天晚上,在一種詭異的親密環境中,8個法國人、德國人和英國人圍坐在一張木桌旁,抽著煙,研究法國提出的苛刻和平條款。福煦拒絕談判:德國人要麼在擬定的《停戰協議》上簽字,要麼離開。11月11日清晨5時22分,德國天主教政治人士馬蒂亞斯•埃茨貝格爾(Matthias Erzberger)簽署了協議,然後說:「一個7000萬人的民族遭受苦難,但沒有滅亡。」福煦仍然拒絕握手。

1919年,法國在凡爾賽和平談判中再次羞辱了德國。福煦在這之後評論道——至少據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說法——「這不是和平協議。這是一個爲期20年的停戰協議。」他說對了。1940年,希特勒(Hitler)讓法國在同一節車廂上投降,法國代表就坐在埃茨貝格爾代表團的座位上。然後希特勒下令炸燬了貢比涅紀念碑,只留下福煦的雕像立在原地俯瞰這片廢墟。

1918年的《停戰協議》是如何對待其他國家的一個反面範例。歷史學家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指出,德國的受辱並沒有自動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中間隔了20年。話雖如此,在訪問貢比涅時,你會不可避免地想到其與當代的相似之處。本週齊聚巴黎紀念1918年的世界各國領導人,應該記取以下一些經驗教訓:

您已閱讀34%(719字),剩餘66%(14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