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災難中的災難。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程度遠遠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不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續集。爲什麼會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年,而且還會繼續爭論下去。
但大多數歷史學家都承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很多人想要,但沒有人想到要來的是什麼的一場戰爭。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當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的訊息傳到維也納,人們感到的是驚愕,而不是悲痛。沒有人喜歡傲慢無禮的斐迪南大公,但奧匈帝國的鷹派人物認爲,這正是一個報復塞爾維亞的絕好藉口。奧匈帝國的鷹派之所以如此蠻橫,不是因爲他們強大,恰恰相反,是因爲奧匈帝國已經江河日下。正如自卑的人自尊心格外地強一樣,奧匈帝國對國家的尊嚴也更爲敏感。主戰派認爲,如果不利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大做文章,挫敗塞爾維亞對外擴張的野心,一勞永逸地解決令人頭疼的巴爾幹問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奧匈帝國的國內政治局勢也需要一場對外戰爭。奧匈帝國國內有很多少數民族,各種分裂主義的聲音越叫越響。戰爭,只有一場戰爭,才能像一劑強心針,把奧匈帝國從衰亡和分裂的困境中拯救出來。
您已閱讀13%(483字),剩餘87%(33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