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政府
一味照搬小政府主張是穿西裝的九斤老太

笑蜀:罔顧現實,只從單純理念出發,把小政府絕對化、教條化,是典型的極右烏托邦。其短板在於無視現代社會與古典自由主義時代的根本差異。

東芝
從東芝看日本電子產業變遷

李海燕:去年東芝公司退市,直接導火索是什麼?東芝崛起和衰落是日本製造行業的崛起和衰弱的縮影,也是日本傳統電子行業和日式經營的縮影。

網路
建設更美好的網路

克萊格:政府和科技公司必須加強合作,建設尊重個人權利、鼓勵競爭和創新、對所有人開放的網路。

中國民營企業家指控官員侵佔土地

毛振華稱一個正在開發的滑雪場被地方政府非法侵佔,由此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官方也展開了調查。

法律將是科技顛覆的下一個目標

伯特:幾乎所有社會領域都受到數字革命的衝擊和顛覆,政府和律師行業沒有。但這種情況即將發生變化。

Google
人工智慧型政府的失控風險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章俊:政府本身就像一個被創造的人工智慧型機器,這架機器甚至會啓動極端模式來避免經濟崩潰,高度介入會不會反而摧毀經濟的市場本質呢?

Lex專欄:中國股市順者昌

中國股市連跌三天,摩根史坦利7年來首次下調中國股市評級。看跌者來了勁頭。但他們應當心當局的態度。中國政府並不希望在成長威脅清單上增加股市崩盤這一項。

中國需要告別「運動式治理」困境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祁凡驊: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運動式治理」在社會問題領域得以延續,重要原因是路徑依賴,但中國不可能揮舞著人治的大棒來追求法治的理想。

新聞法
與其制憲,不如守法

南京曉莊學院教授邵建:在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前提下,新聞法要做的恐怕是對新聞本身的規範與限制。而新聞報導中的違法問題實則也無法靠新聞法處理,而是其他法律中的法條。

財經

迷霧漫漫成長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凡是爲政者自認爲能夠通過設計指導推動經濟成長時,十有八九會失敗。經濟成長之所以如此稀缺,歸根到底是缺乏不擋道、不盲動、能夠發揚羣衆路線的政府。

試驗的妙處

FT專欄作家哈福德:提前進行低成本的試驗能讓我們免於很多損失並積累經驗,如果認爲試驗規模太小因此不值得費心,我們就會錯失試驗給我們的經驗教訓。

並非全知全能也不仁慈,但不可缺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傳統教科書上的政府,是全知、全能、仁慈的政府,但政府其實並非如此,市場亦然,所有經濟學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答案,就是「it depends」。

政府
有爲政府的事實邏輯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鄧聿文:從現實而非理想狀態出發,做強市場又使政府有限有爲,可能是合乎事實邏輯的選擇。兩者會衝突,改革的任務就是尋找兼顧的辦法。

政府
「偉大社會」的反思

50年前林登•詹森提出了「偉大社會」構想。《經濟學人》主編米克爾思韋特、專欄作家伍爾德里奇指出,如今這一構想已無人問津。但人們應認識到,政府既不是猛獸,也非救星,而是良好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極客
讓極客進入政府

FT專欄作家邰蒂:儘管私企已經抓住大數據革命的機遇,政府部門卻始終慢了一拍,其原因之一是科技界人士對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的反感。

探尋政府在經濟變革中的角色定位

FT中文網2012年度高峯論壇參會嘉賓在討論中認爲,中國在尋找下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的過程中,政府在經濟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還有很大的改進和改善空間。

在自由與平等之間

自由與平等之間充滿了極大的矛盾,而整個歐美的國家政策重點,幾乎就是在這二者之間尋找平衡道路的過程。已故美國教授託尼•朱特在遺著《沉痾遍地》中,便爲資本主義開了一劑社會民主主義的藥方。但這劑藥方似乎並不適合中國。

中國經濟與民主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中國的經濟成就對信奉民主價值的人提出了最大的挑戰。然而,現在就預言中國在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不需考慮民主問題,還言之尚早。

分析:中國政企分界線日益模糊

中國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理清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儘管政府一直宣稱大型國企是由商業目的驅動的機構,但過去一年中,劃清政企之間的分界線已變得更加困難。

政府應量入爲出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與多數中歐或拉美國家不同,英美兩國政府沒有大力削減公共支出,而是瘋狂地借債。我們不妨試著告訴英美公衆,他們將來可能不得不接受生活水準下降20%的現實。

英國
英國民主需要權力分立

前英國內閣祕書安德魯•滕博爾:英國憲法創新已顯出失去動力的跡象,要使選舉與議會改革富有成效,就必須重溫兩條原則——權力分立與議會主權。

清算政府救市計劃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政府利用其財政資金挽救民營行業,可能會破壞自己的償付能力。儘管如此,從全球角度來看,政府還是得安排財政刺激計劃,但最重要的是,盈餘國家必須加入到此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