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

他們爲何獲得諾貝兒經濟學獎?

王衍行:2024年獲得諾貝兒經濟學獎的三位經濟學家證明了社會制度對一個國家繁榮的重要性;以及法治不佳的社會和剝削民衆的制度不會帶來成長或改善。

暗殺
暗殺成敗能否改變歷史進程?國家領導人能否影響經濟成長?

夏春:川普再次當選總統已經是大機率事件,暗殺本身應該不會影響他的政策,但他是否會改變美國的發展軌道,則極具懸念。

IMF:全球成長將會更低,通膨將會更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在預計,2022年全球GDP成長將放緩至3.2%,2023年將進一步放緩至2.9%,而今年和明年全球通膨率將分別達到8.3%和5.7%。

2021下半年風險與機遇並存

陳敏蘭:在強勁的盈利成長、具吸引力的估值以及寬鬆政策支持下,股市仍有上行空間。但下半年美聯準、通膨等風險將考驗投資者的定力。

中國一季度GDP同比成長18.3%

一季度數據突顯了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的步伐。高漲的工業活動和較低的新冠感染率,已經推動中國經濟增速在去年底超過疫情前水準。

股市
通膨憂慮考驗牛市

陳敏蘭:隨著經濟復甦加快腳步,從成長股輪動至其他板塊尚未結束。在收益率升高的環境下,對投資者而言監測久期風險至關重要。

期待「V型」復甦並非毫無根據

韋布:疫情中的英美海灘人滿爲患讓政府揪心,但也可能是被壓抑的需求正在釋放的信號。摩根史坦利的動態模型顯示,全球經濟產出有望在年底回到疫情前水準。

2020年中國經濟目標如何選擇?

李永寧、溫建東:GDP成長是爲了民生福祉,在總量不確定性下,應優先保證GDP中最關係國計民生的「硬核」。如何認識GDP總量問題和結構優化?

持續的刺激措施幫助全球保持成長

桑德布:過去十年持續的擴張性政策,使經濟成長保持的時間,遠遠超出通常的經濟復甦。現在談論減少刺激,還爲時過早。

2020年中國經濟成長將超過預期

馬德威:渣打銀行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爲6.1%,到2020年代中期,趨勢增速可能放緩至5.5%,但仍然強勁。

美國經濟有利於川普爭取連任

格里利:川普任期內,國會爲政府大幅增支開了綠燈,有效刺激了經濟成長。2020年將延續該政策,這對川普選情很有利。

2020年中國經濟展望:新舊年代間的轉換

程實、錢智俊:聚焦明年,伴隨正向循環的初步成形,三條主線的交匯點有望提供最具潛力的結構性機遇,由線及點、做好加法將是把握新機遇的關鍵。

綠色成長的神話

庫柏:綠色成長可能並不存在,我們這一代人必須選擇:我們可以是綠色的,也可以是成長的,但我們不能兩者兼得。

GDP
GDP過時了嗎?

邰蒂:下週美國發布最新GDP數據必將引發辯論,但經濟學家認爲傳統GDP計量方法可能不再反映「真實」經濟。

超越常規:中國經濟的強勁成長

戴維斯:雖然人們普遍預計中國會成爲貿易戰的受害者,但中國經濟仍然強勁成長,幾乎與其長期趨勢成長水準相當。

香港
重返大學校園的奇遇(上)

從新校區走向老校區會經過地鐵站一個出口,越接近塗鴉越密集,但進入老校區,塗鴉就基本突然消失了,這讓我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算得上奇遇之一。

無限成長只是個神話

斯米爾:摩爾定律只是特例,絕大多數有形事物不會以那麼快的速度成長,其年成長率大多在1%至3%這個區間內。

新興市場有望保住全球成長引擎地位

施南德:那些擁有強勁的宏觀經濟基本面、還有一批強大企業的經濟體,仍是世界最有可能的長期成長源泉。

印度鞏固全球成長最快大型經濟體地位

印度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繼續復甦,實現了7.7%的年化成長率,鞏固了其全球成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的地位。

進步
世界進步帶來新挑戰

沃爾夫:過去半個世紀里人類取得了非凡進步。但這些進步也帶來了新挑戰。最大的風險是全球衝突和環境災難。

數據保護主義阻礙經濟活動

歐盟、美國和中國如今都在打造獨立的數據王國,但隨著經濟變得更加資訊密集,數據流動受阻也會造成更大代價。

大數據
FT大視野:用大數據描繪實時經濟趨勢

許多機構正研究用大數據建立比傳統統計數據更準確、更實時的經濟指標。儘管大數據仍有缺陷,但潛力不容小覷。

全球復甦給新興市場帶來機遇

沃爾夫:與高收入國家相比,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更需要高速成長,因此其潛在成長放緩格外令人不安。他們必須抓住復甦帶來的機遇。

股市
2018年股市前景如何?

陳敏蘭:告別了2017年,投資者可能會問:2018年牛市還會延續嗎?我們認爲,宏觀經濟基本面依然完好,全球經濟預計仍將有穩健表現。

中國再平衡五大要點:從高成長轉向高質量

沈明高:十九大報告傳遞的一個重要信號是,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優勢不是速度,而是規模。一個經濟新格局正在形成,只是轉型陣痛還未到來。

歐元區實現債務危機以來最快經濟增速

二季度GDP同比成長2.1%,這突顯出一些國家選舉後更加光明的前景,這些選舉緩解了人們對民粹主義政治威脅的擔憂。

短線觀點:經濟成長賦予中國央行底氣

不久前在人民幣中間價計算公式中引入逆週期調節因子的中國央行,上週提到拓寬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對此最好的解釋是眼下不需要收緊控制。

經濟預測爲何總是令人失望?

普倫德:經濟預測之所以反覆令投資者失望,是因爲預測模型存在瑕疵,它們過於依賴根據過去的情況推斷未來。

中國會爆發債務危機嗎?

陳艾亞:中國債務激增日益引發投資者疑慮,但應注意到中國債務並不依賴外國資本,央行也能較好控制貨幣狀況。

三季度美國經濟成長強勁

今年第三季度美國GDP年化成長率爲3.2%,超過了先前預期。而9月份房價超過了危機前樓市繁榮期的峯值。

中國擬在GDP統計中增加「新經濟」比重

中國統計學家正研究如何把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等部門納入官方成長數據。但有人質疑這種拔高GDP數字的做法。

在大衰退的長期陰影下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歐本來可以通過更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減小金融危機的影響。然而即便是現在,歐元區也缺乏這種意願以及所需的機制。

中國實現成長預期必須靠創新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近日的報告聲稱,如果未來十年中國想實現5.5%至6.5%的普遍成長率預測值,那麼創新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需要達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