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

商學院爲數字時代開設課程

僱主對數字技能需求的上升使得申請與技術相關的商科碩士的人數顯著增加,這些學生有望成爲數字企業的技術與商業團隊之間的橋樑。

網路
古老儀式幫助我們適應數字時代

邰蒂:面對人生的重大過渡,你會琢磨如何標記「閾限時刻」。但在國家面臨過渡(比如英國退歐)之際,如何構建更廣泛的「成年儀式」?

YouTube影片博主:數字時代的奧普拉

YouTube造就了大批的網紅,讓他們可以像傳統的明星一樣享受金錢和名聲,但更新內容的壓力讓其中一些人不堪重負。

數據
數字時代的統計數據可信嗎?

邰蒂:隨著經濟活動轉向線上,人們擔心,政府統計人員可能無法像追蹤真實世界那樣準確地追蹤網路空間的活動。

讓人類管好演算法

弗洛裏迪:我們都可能淪爲演算法錯誤的受害者,比如不公平的責任認定,或者其他一些「卡夫卡」式的由電腦造成的災難。

警惕人工智慧的失控風險

桑希爾:數字操縱的威脅已經如此嚴峻,甚至有人開始質疑民主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還是否有活路。

法律將是科技顛覆的下一個目標

伯特:幾乎所有社會領域都受到數字革命的衝擊和顛覆,政府和律師行業沒有。但這種情況即將發生變化。

傳媒業
「免費」資訊的高昂代價

卡敏斯卡:假新聞使人們意識到,社群媒體平臺爲達到目的,不管編輯、廣告、娛樂以及政治宣傳之間的界線。

現實生活中揮之不去的數位化習慣

看到書本或報紙上有張照片,便會不自覺地把手劃過紙面,拇指和食指做出放大動作,才意識到這不是平板電腦。

交友
朋友圈真能無限大?

阿胡賈:我認同「鄧巴數字」,即我們有能力保持的社交對象人數是有限的,一般不超過150人,社交注意力也不會在150人之間平均分配,而是像洋蔥般分層分佈。

數位化
數字世界應屬於所有人

斯勞特:接通網路並不等於能真正利用網路的價值。調研發現,年齡差別、貧富差距等都會直接影響不同羣體的上網質量和效果,這也成了政策制定者們所面臨的難題。

螢幕閱讀pk紙質閱讀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我喜歡實實在在的書,因爲能夠直觀感受到自己讀了多少頁。但數字設備也有用處,它們外形小巧緊湊,適合在出差或通勤時閱讀。

數位時代的道德困境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幾年前,當有人一邊和我說話一邊在黑莓上檢視郵件時,我感到怒火中燒。前些天,我發現自己也在對別人做同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