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工智慧

警惕人工智慧的失控風險

桑希爾:數字操縱的威脅已經如此嚴峻,甚至有人開始質疑民主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還是否有活路。

作爲一項實驗,通德•奧蘭雷瓦朱(Tunde Olanrewaju)有一天給維基百科(Wikipedia)關於他僱主的條目——麥肯錫(McKinsey)——搗了點亂。他編輯了該頁面,說自己創辦了這家諮詢公司。一位朋友將修改後的記錄截圖儲存了。

幾分鐘內,奧蘭雷瓦朱收到來自維基百科的電子郵件,告知他的編輯操作被拒絕,麥肯錫真正創辦人的名字已被恢復。幾乎可以肯定,管理維基百科網站上4000萬篇條目的機器人(bot)之一已發現、覈對並糾正了被他編輯的條目。

我們非常欣慰地得知,大量如此聰明的演算法正巡邏在保衛真實性的前線——並且可以比麥肯錫旗下數字業務的資深合夥人更聰明。2014年,維基百科上約15%的編輯量是由機器人完成的。

您已閱讀17%(310字),剩餘83%(14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