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

迷霧漫漫成長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凡是爲政者自認爲能夠通過設計指導推動經濟成長時,十有八九會失敗。經濟成長之所以如此稀缺,歸根到底是缺乏不擋道、不盲動、能夠發揚羣衆路線的政府。

往前追溯數代,我們幾乎都是窮人的後代。我的爸爸是個農村娃,拼命讀書的唯一目的就是爲了不再當個農民。我的奶奶一輩子沒有上過學。窮人的現在,就是我們的過去。這是我們應該去關心窮人的道義所在。但是,怎樣才能讓哪些在貧困線之下掙扎的窮苦大眾改變命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經濟成長不可能給我們帶來人生的幸福和心靈的安寧。經濟成長不可能保證我們有一個清潔的環境。經濟成長不會自發地糾正收入不平等。但是,經濟成長確實可以立竿見影地減少貧困。從各個國家的經驗來看,最強勁的經濟成長伴隨著最快速的貧困削減。相反,一旦經濟陷入衰退,首先遭殃的是窮人。東亞金融危機之後,東南亞的很多工薪階層,一夜之間又掉到了貧困線之下。東歐國家的經濟轉型過程中,很多原來的中產階級被甩進了貧窮的深淵。當人均GDP增加之後,飢餓、死亡率、貧困率都會下降,而在較低的人均GDP水準,不僅貧困人數龐大,而且意味著較高的嬰兒死亡率、孩子們忍飢挨餓且沒有上學的機會、婦女受到歧視和壓迫。

怎樣才能實現經濟成長?大哉斯問。正如著名經濟學家盧卡斯說的,經濟成長這個問題是如此令人著迷,經濟學家一開始想就沒工夫再去想其它問題了。遺憾的是,一代代經濟學家上下求索,卻仍然沒有找到實現經濟成長的靈丹妙藥。艱難的探索,留下的是一串失敗的教訓。這些失敗並非完全沒有價值,正是這些失敗的教訓,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經濟成長機制的理解。

您已閱讀16%(600字),剩餘84%(30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