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

印度
印度頂級智庫在政府打壓下運營維艱

總部位於新德里的「政策研究中心」被印度當局剝奪免稅資格和籌集海外資金的許可,這是莫迪政府加強對公民社會打壓的一部分。

社會企業該不該做大?

斯勞特:民營企業越高效,利潤就越高,但一個蓬勃發展的社會企業生態系統不能全盤借用資本主義教科書的經驗。

新法生效將致在華境外NGO縮減活動

中國一部管理境外非政府組織的新法將於元旦生效,但目前幾乎沒有哪家在華的境外非政府組織符合該法的要求。

工會
中國不應視公民社會組織爲威脅

傅青山、何宜倫、孔傑榮:中國政府如真要改善勞資關係,就應該要求工會向非政府組織學習。對維權者進行騷擾、羞辱和關押,只會導致更嚴重的無法狀態和衝突。

中國境外NGO法律引「恐外」爭議

徵求意見中的中國《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草案》要求境外NGO擁有官方業務主管單位,提前將活動報批,由公安部而非民政部監管,分析人士稱這一舉動是要根除「境外敵對勢力」。

中國勞工維權NGO的困境

FT中文網撰稿人馮仁可、李林晉:中國珠三角地區約有30多家旨在幫助工人維權的草根勞工NGO。它們長期遊走在政策「灰色地帶」,在艱難中生存。

NGO
公益領域不必逢洋必反

臺灣政治大學訪問學者笑蜀: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也需對外開放,藉助國際經驗和資金。把涉外NGO等同於「境外勢力」,完全是誤讀,有違起碼公正。

地震
地震考驗中國民間社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四川蘆山地震考驗著中國社會的韌性與包容,2008年汶川地震後,中國進步了多少?蘆山震區的災民應該依靠誰?一個有彈性的制度必然包含各類民間組織,讓官方的歸官方,民間的歸民間,把社會重新還給社會。

NGO
活躍在中國的國際機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拉迪表示,在中國開展工作的國際公共機構沒有幾千家,也有數百家。它們湧入中國是因爲中國對於解決許多全球性問題至關重要。

NGO
NGO從業者甘苦談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翟明磊:爲什麼中國政府一再聲稱大力發展公益事業,而非政府組織的從業人員卻對自身的生存狀態有諸多抱怨?

NGO
壹基金祕書長談NGO

壹基金祕書長楊鵬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表示,社會對公益組織關注的背後,所有的要求就是一個:真相。大家要透明、要公開、要真相。

NGO
「民非」組織註冊難?

FT中文網實習生許可:民間非政府組織在中國註冊難,是因爲找不到願意接收它的主管單位。由於沒有具體規定,主管部門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NGO
中國NGO的雙重管理

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副所長賈西津:民政部門負責中國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管理,但在此之間,中國NGO必須給自己找到一個「業務主管單位」。

企業比NGO可靠?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調查顯示,非政府組織在新興市場贏得的尊重超過富國。企業究竟應該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還是對抗呢?

NGO
從西南大旱看中國NGO協作機制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棹元:就西南大旱而言,越是靠近城市的地區,援助越容易,而越是偏遠地方,援助的成本就越高。NGO協作將降低資源傳輸成本,減少資源消耗。

NGO
NGO向成功企業學什麼?

海倉慈善基金會總幹事段德峯:很多時候,NGO與企業面對的局面是相似的,二者互相學習非常重要。那麼,NGO能從成功企業學到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