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五省大旱,旱情讓五千萬人受災。一位貴州村民,爲了尋找水源而死在了山洞之中。大地震、雪災、大旱……近些年來災難一個接一個。一部分人表達著同情之心,一部分人秉持圍觀心態,一部分人傳遞著消極乃至怨恨的情緒。每次災難之時,都能大體看到上述三種態度。長久以來,由於社會的良善之心難以轉化爲有效的援助行動,所以善良的人日漸沉默,積極的情緒日益減少,而消極和怨恨的情緒增多。
那種消極,沉悶,悲哀,無力的氣息是最可怕的病毒,它只會讓惡的力量變得更麻木,更惡,而善良的人變得更善良,也更痛心。社會必須從已有的災難中學習。社會必須變得更有力量,而當務之急首先是自救機制的培育。如果社會的積極力量不行動起來,那麼可以預想的是,下一次的災難依然是消極乃至於怨恨的情緒蔓延,依然是無能者的表演和失意者的悲情。
身處災難之中和遠離災難的人,除了巴望政府將彼此聯接,彼此更需要自己拉起手來,築起一些相對常態化的救助鏈條。不僅僅對於這次的西南旱災,也是爲了以後的災難做準備。一個世紀以來,陸續有一些大規模的災難發生。而近些年的大災難日益頻繁,隨著自然社會生態的急劇惡化,未來還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民間的健康力量顯然需要有所準備,尤其是對潛在災難要有所準備。民間社會需要做好災難的預防性救援機制,而不是坐等災難來臨之後,依然再一次無力地嘆息,蒼白的呼籲。而這種協作援助功能的實現,當前只能寄望於災難援助類NGO,尤其是彼此跨地域,跨領域的協作。
您已閱讀40%(614字),剩餘60%(9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