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

蔣雨融致辭的「空洞」與網路揭批的暴劣

季彥:蔣雨融哈佛演講好壞本質應該只關乎正常思想言論的表達,無關特權、公平與否。公平訴求絕不應泛化爲無條件揭發、批判他人的通行證。

如何修復Facebook?

桑希爾:旨在構建社區的社群媒體,常被用來製造社會分裂。有關「修復」Facebook的建議滿天飛,但沒有一個建議令人信服。

中國社會需要更多的「存疑主義」

嶽源:培養公衆的「存疑」意識,不僅能夠減少個人損失和社會成本,也能形成多元的意見環境,讓真理越辯越明。

世界越來越平,內外很難有別

笑蜀: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網路的普及,中國分割國內外兩個輿論市場的高牆正在坍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言論
鴻茅藥酒事件在中國網路引起軒然大波

醫生譚秦東因指責鴻茅藥酒虛假宣傳而被拘留一事曝光後,網路抗議指向了企業利用法律懲罰其產品批評者的能力。

生活本是五花八門的俗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沒有哪個社會只存在一種品味,只認同一種產品,只允許統一的娛樂模式,只肯定一種生活方式。

網路
收回科技大公司的「免責金牌」

福魯哈爾:大科技公司已擁有煽起或遏制網路仇恨的能力,所以允許其對用戶幾乎所有非法內容免責的法律必須改變。

媒體
《端》動盪: 「我們」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媒體?

陳振鐸:媒體更應該是平權、互相尊重與包容的社會學意義上的「我們」的聚合體,而不單是「反對主義」的聚合。

法治
從麗江法官一事看中國法治困境

常紅曉:法官作爲特殊職業羣體應忠誠於憲法和法律,法律之外,其職業行爲不應受干預,這是法治國家的要求。

德國
德國歐盟專員爲不當言論道歉

厄廷格就上週侮辱了中國人、女性、同性戀羣體及比利時瓦隆大區的演講發表語氣謙卑的道歉,這已不是他第一次失言。

如何進行建設性的公共批評?

王恩學:建設性批評因愈發緊張的社會對立而顯亟需,是促進階層溝通、凝聚社會共識、消解社會對立的低成本路徑,但建設性批評重在踐行也難在踐行。

微網誌
中國軍報批駁網路「歷史虛無主義」

最近加多寶的一次行銷活動,讓知名博主作業本兩年前一條辱及革命烈士的微網誌浮出水面,並引來軍報介入,狠批歷史虛無主義的網上「任性」。

社會

媒體札記:抓了典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作爲業界公認最配合宣傳指令的「老大哥」,新浪被「掃黃打非」工作組通報整頓,讓圍觀者充分領教了官方「淨網」的決心。

媒體札記:被叫停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荊州電視臺一位年輕主持在直播節目中被當場更換,引發業內外對媒體批評官員尺度的辯論,究竟是「罵得好」還是「借題發泄個人情緒」?

權力謙抑才能樹立執政權威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網路時代政府不具備完全撲殺言論影響的能力,官民間的惡性拉鋸是對執政權威的最大傷害。贏得尊重的並不是不可挑戰的權力,而是寬容。

謠言
薛蠻子事件背後的公權之辨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政府可以抓薛蠻子嫖娼,但不可以因他是「不順眼」的大V而抓他嫖娼。如此行爲表面上合法,實際上是動機不正、主觀違法。

穩定的邊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恰如《言論的邊界》所述,穩定是爲了公共利益、民衆福利和自由生活。以穩定之名傷害這些,穩定就失去了正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