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社會
羣體判斷:爲什麼理性如此困難而假新聞卻如此囂張?

劉勁:謠言和假新聞是社會維持理性共識的最大的敵人,要杜絕謠言,最根本方法是通過教育提高民衆的抵抗能力。

美專家:新冠病毒並非武漢實驗室基因工程產物

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員貝德福德駁斥了新冠病毒是由武漢病毒研究所或中國其他地方製造出來的謠言。

中國住建部點贊上海逮捕「造謠」中介

先前警方逮捕7名房地產經紀人,因他們「故意」傳播謠言牟利,這些謠言推高房價和銷量,還引發一波離婚潮。

媒體
爲什麼朋友圈總是謠言滿天飛?

劉海龍:人們傳謠的動機會被新媒體放大,謠言不死。即使未來朋友圈不再是謠言宿主,謠言還會找到更新的媒體。

天津
乙未年秋天的造句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這個國家,謊言大都以真理的面目紮根,而真相被迫以謠言的方式傳播。毫無疑問,懼怕「謠言」並打擊「謠言」的,就是真相的敵人,也是民衆的敵人。

謠言
從謠言看中國國情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消除假話和謠言首先要讓大眾能獲得真實歷史的資訊,有發現事實真相的機會。對執政者而言,要有揭示真理走向長治久安的勇氣,而非得過且過。

微網誌
分析:新浪微網誌的「審查折扣」

新浪微網誌在那斯達克的IPO僅實現了38億美元的估值,遠低於3月份70億至80億美元的估值。儘管一些分析師歸因於近期科技股低迷,但另一些分析師則把新浪微網誌IPO價格預期被腰斬稱爲「審查折扣」。

媒體札記:《輝哥》2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500轉刑拘第一人」的張家川少年楊輝再成輿論熱點。從「失學」被聲援到復課,對他「是不是好學生」的討論背後再現輿論分野。

網路
中國網路「嚴打」難以奏效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中國的網路扮演了社會不滿減壓閥和公共輿論晴雨表的角色,一旦完全切斷這種管道,社會壓力很可能會陡然增加。長遠而言,收緊網路言論也與放鬆其它管制的努力無法協調。

媒體札記:V字少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莫大的諷刺。公衆圍魏救趙,少年重獲自由,張家川警察頭目卻把自己綁在歷史的車輪上,轉身成爲因兩高司法解釋受到最大懲罰的人。

被控網路傳謠的中國少年獲釋

在網民們力挺下,16歲的楊輝免於成爲因違反禁止網路傳謠的新法規而受起訴的第一人。業內人士稱,本案有積極意義,今後公安部門處理類似案件時可能會更慎重。

媒體札記:少年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張家川一少年被抓,成爲「兩高」出臺有關「謠言」司法解釋以來,因「轉發超過500次」而被刑拘的第一案,自然成爲千夫所指的靶子。

媒體札記:緊箍咒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花總即便沒丟金箍棒,也逃不脫緊箍咒。問題只在於,困住這隻猴子的緊箍咒或五指山,究竟是某尊菩薩的雷霆一怒,抑或法度真經?

媒體札記:大V的選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一邊是薛蠻子基本身敗名裂,大V們風聲鶴唳;一邊是筆桿子、槍桿子雙管齊下,旗開得勝。這種情形下大V於建嶸到農村掛職的選擇備受矚目。

謠言
「兩高」司法解釋的缺陷

中國問題觀察者鄧聿文:當對網路謠言的治理有可能限制公民言論自由時,就必須由全國人大來界定和解釋謠言,爲謠言「立法」,而非由「兩高」匆忙出臺司法解釋。

媒體札記:潘潘潘石屹說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潘石屹大概屬於可改造的大V。央視編導們採訪了4個小時,最終允許潘石屹用十幾分鍾結巴著、重複了他那些對網路規則秩序的「樸素認知」。

媒體札記:500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中國官方治謠行動20天後,「兩高」終於出臺司法解釋,形式上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但網路輿論對中共收緊意識形態的不滿愈發尖銳。

媒體札記:東京贏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李開復的健康狀況在微網誌上被賦予意識形態鬥爭色彩,奧運會主辦權的歸屬同樣超越了體育範疇,變成一個糾纏諸多新仇舊恨的時政話題。

謠言
薛蠻子事件背後的公權之辨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政府可以抓薛蠻子嫖娼,但不可以因他是「不順眼」的大V而抓他嫖娼。如此行爲表面上合法,實際上是動機不正、主觀違法。

謠言
警惕治謠中的警察權濫用

中國問題觀察者鄧聿文:當網路謠言還沒有法律界定,警察機構就手拿利劍治謠,實則賦予了警察機構不應有的自由裁量權,爲選擇性執法和公權力徇私舞弊創造了空間。

媒體札記:敢於亮劍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蔣潔敏身後還有沒有更大的「老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在此後開通,雖得媒體重視,但通過制度反腐「扼殺民間反腐」的猜忌仍未消除。

謠言
媒體札記:謠言共和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網路上蔓延著對中共借打擊謠言清除異已的反感,當輿論焦點從薛大V轉到普通人,批評也從「司馬昭之心」轉到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媒體札記:風水輪流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即便那些珍視言論自由的知識分子在微網誌上再呼喊,也是少數。想來,在關心家庭倫理勝過政治的百姓心中,薛蠻子無論如何都不再是個天使。

反腐
媒體札記:反腐與反謠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薄案庭審5日,官方指示和民間抓捕造謠者的行爲讓批評者感到寒意。執政者要回應「打擊微網誌大V其實是在打擊民間反腐」的指責終須先自我問責。

媒體札記:話外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輿論普遍承認薄案庭審之公開透明遠超期待,是「全民普法講座」,但這會不會是「司法特供」,是基於特殊目的的一次破例?人們將信將疑。而同期發生的另兩件事,與這場審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至少,也是時代的註腳。

媒體札記:各種不高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願意替秦火火打抱不平的,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是對官方選擇性打擊的質疑,對官方動用暴力機器的恐懼,對官方壟斷謠言定義權的不滿。

媒體札記:不要辜負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周小平萬言長文《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成了自由派最新的找茬對象。宣傳官員站在他的一邊,更讓批評者相信此文是個「有背景的妖怪」。

網路謠言與現代讖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中山大學教授李若建先生有關「謠言」的著作,用以對照現在的網路謠言治理,頗爲令人深思。

媒體札記:因爲謠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曠日持久的微網誌倫理大戰遠未結束。以「闢謠聯盟」爲導火索和主戰場,以「散佈謠言」、「言論自由」爲各自武器,圍繞微網誌的爭執如火如荼。

謠言
消除謠言要靠資訊「脫媒」

INS國際市場諮詢有限公司研究員劉遠舉:「資訊脫媒」的本質是資訊的非權威化,有助於建立社會公信。正因爲微網誌等各類媒體的發達,謠言已不在如往日般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