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羣體判斷:爲什麼理性如此困難而假新聞卻如此囂張?

劉勁:謠言和假新聞是社會維持理性共識的最大的敵人,要杜絕謠言,最根本方法是通過教育提高民衆的抵抗能力。

個人的判斷機制:理性是脆弱的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由於人的腦力資源極其有限,大多數人對世間的大多數事情其實都並不關心,因此也沒有判斷。比如,很少有人真正去琢磨宇宙是如何起源的,人類的祖先的演化路徑是什麼,市場經濟的核心原理是什麼,人工智慧爲什麼在最近幾年這麼火……真正能進入人們腦海需要思考的事情,往往都有很強的實用性和緊迫性。比如,丈母孃要來如何表現,如何能在明年獲得提升加薪,儲蓄該如何投資,孩子上大學是該出國還是留國內,等等。

對於人們需要思考的事情,人們的判斷機制實際都很相似。其中,都需要用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然後產生結論。模型是一種相對學術的說法,另一種時髦的說法叫演算法,或叫思維框架,或叫思考方式。數據不見得是數字,也可以是文字、影像、聲音、觸覺、氣味。數據實際和資訊是等同的概念。

您已閱讀6%(346字),剩餘94%(59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