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

新冠展示了「助推」的作用

古魯穆爾蒂:從公共衛生到氣候變化,行為科學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派上用場,以一種對人類行爲有深刻理解的方式來制定政策。

他山之石:南韓如何防控新冠病毒?

常馨:南韓結合了媒體、醫學、經濟、法治與心理等綜合手段,此外日常國民教育是針對病毒更爲根本的「文化防控」。

通往地方善治之路: 廣東深圳疫情控制相關立法的啓示

鄭志剛:疫情和其他自然災害最初往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徵,只有具有當地資訊的機構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社會
羣體判斷:爲什麼理性如此困難而假新聞卻如此囂張?

劉勁:謠言和假新聞是社會維持理性共識的最大的敵人,要杜絕謠言,最根本方法是通過教育提高民衆的抵抗能力。

打黑擴大化背後的懶政思維

劉遠舉:除了「幼稚園打黑」這種形式主義笑話之外,打黑也正在被用在處理一些行業矛盾上面。

災難之後,我們該如何言說?

劉遠舉:此次事件中真正的深度討論不多,本該有的恰當聯想都被自我閹割,然後聚焦於事件的討論,又再次迅速轉爲貌似專業的新聞倫理討論。

犯罪
無犯罪社會的陰暗面

桑希爾:小說《少數派報告》設想了預測犯罪、把將要犯罪的人抓起來的未來,我們或許正緩慢走向這樣的未來。

社會企業家開創新民主模式?

「新美國」總裁斯勞特:社會企業家找到了與政府合作的辦法,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公共問題。由此誕生了一種多方合作的解決公共問題的生態系統。

宗教
中國能找到宗教治理新思維嗎?

美國普度大學教授楊鳳崗:4月全國宗教工作會議表明,高層認爲,現有宗教理論還需要得到發展,宗教工作水準需要全面提高,宗教治理思維創新才能取得治理成效。

霧霾
中國能否走出「制度霧霾」?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霧霾等社會問題的總根源是,中國缺少人民能夠參與決策並監督政府的制度,以至不能制定和落實能有效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政策。

棄嬰
爲中國棄嬰尋親的故事

在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寧波,一位父親不得已將6周大的孩子遺棄在街頭,孩子後來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最近,孩子的養母成功找到了他的親生父母。

尋找中國被拐賣的兒童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是大量農民工潮水般湧入城市,這爲人販子在半廢棄鄉村或城中村誘拐無人照看的幼童帶來機會。在今年的年度募捐活動中,英國《金融時報》與「停止人口販賣」組織合作,揭示中國被拐賣兒童和其家庭令人辛酸的悲慘遭遇。

中國社會治理:演變與危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靜:真正「治理」著社會、能夠有效形成社會服從的,是「社會公正」的維護機制。而「維護公正」的組織機能瓦解,是社會治理的危機所在。

這麼多現金哪去了?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在英國,發行的現金總量相當於每個男人、女人和兒童都持有1000英鎊,美國的數據是超過2000美元,但這些錢都沒有進入你我的錢包。

懲治犯人應避免傷及無辜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孔子所謂「以直報怨」,我的理解,就是以符合道德的原則對待犯人。目前世界各國懲治犯人的大體方式是以怨報怨,讓犯人承受痛苦,但這並不符合道德。

慈善
一個慈善醜聞中的社會治理邏輯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地方慈善組織的違規事件讓社會和政府主管部門之間出現巨大分歧,原因就在於中國慈善領域的「左手管右手」現象,其背後則是社會治理能力問題所在。

大連
中國社會治理失序的一個樣本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近年來,違規項目一再上演,彰顯了社會治理規則的失序。更令人憂心的是,公衆屢屢訴諸羣體性事件,埋下社會不安定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