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

英國近三分之一的人遭遇過手機被盜

由於對警方和技術供應商的信任度下降,英國消費者加強了保護手機及其存儲的敏感數據的措施。

千里達及托巴哥因暴力事件激增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來自美國的武器助長了加勒比地區的犯罪浪潮。

墨西哥
墨西哥販毒集團頭目在美國被捕

臭名昭著的販毒集團「錫那羅亞」頭目贊巴達•加西亞被捕,長達數十年的追捕終於落下帷幕。

犯罪
「賭近盜搶」,「盜搶近殺」——對中國當代刑事案件的思考

林原:認真分析當前中國一些刑事案件,可以加深對當代社會、特定羣體(比如受害者所屬羣體)的認識。受害者的遭遇也具有特定啓示意義。

比特幣
中國詐騙案受害者呼籲從英國追回30億英鎊比特幣

一個受害者團體致函中國相關部門,尋求追回倫敦警方在洗錢調查中繳獲的以涉詐資金購買的6.1萬枚​比特幣。

英國
將刑事責任最低年齡維持在10歲,英國其實很矛盾

張冬方:英國一方面儘量避免對低齡兒童刑事定罪,另一方面又拒絕提高刑事責任年齡。在對付低齡犯罪上,英國是一個矛盾的存在。

紐約派遣國民警衛隊巡邏地鐵

在一系列地鐵暴力襲擊事件引起乘客恐慌後,紐約將採取非常措施,部署國民警衛隊巡邏地鐵系統。

英國小商店的盜竊和暴力事件飆升至創紀錄水準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記錄在案的盜竊事件約爲560萬起,是2022年創下的110萬起紀錄的逾5倍。

犯罪
2023年荷蘭連鎖超市Jumbo盜竊損失超過年利潤

這家荷蘭集團在2023年因盜竊損失了1億歐元,而該集團的預期年利潤爲8000萬歐元。

加密貨幣就是爲犯罪而生的

凱莉:加密貨幣的追捧者說這種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這根本就不是事實——加密貨幣就是爲了規避審查而設計出來的。

國際關係中不容忽視的力量——黑幫

王英良:黑幫世界是主權國家政府權威的影子。由於擁有暴力和組織,甚至目標綱領,黑幫是唯一可以無限接近主權政府但不具有合法性的行爲體。

墮胎
墮胎權影響犯罪率——「羅訴韋德案」被推翻的潛在社會後果

王軍:根據經濟學的研究,墮胎權的重置會造成長期的經濟和社會後果。美國經濟學家萊維特的文章提供了美國墮胎合法化引起犯罪率下降的證據。

紐約市長敦促摩根大通CEO坐地鐵上班

紐約市長亞當斯呼籲該市的商界領袖以身作則回到曼哈頓空蕩蕩的辦公室裏來。

地鐵槍擊案加深紐約人對公共安全的擔憂

在新冠疫情後重新開放時,這座城市對槍枝暴力、違法行爲和仇恨犯罪不斷增加感到緊張。

豐縣「八孩女子」事件,不要模糊了焦點

周健:逃離社會惡性事件的公共討論陷阱,就應該去找到明確的、有路徑的、可實現的目標,推動法律制度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建設。

犯罪
富人更容易成爲金融詐騙的受害者

人們普遍以爲不熟悉網路世界的老年人尤其容易受騙上當,但其實詐騙者更可能盯上35-44歲的專業人士。

美國零售商飽受有組織盜竊之苦

調查發現,逾半數美國零售商認爲有組織犯罪有所增加。商店被迫加大安保力度,有的不得不直接關門。

對弱者報復社會的惡性案件的思考

鄧聿文:弱者對弱者的報復,從表面上看,是偶然和隨機事件,但從根本上看,則是政治和社會問題,要解決也只能從政治和社會入手。

香港廉政公署指控摩根大通前銀行家行賄

摩根大通證券前董事總經理梁嘉彰被控行賄。據稱她2010年向一家物流公司的主席的兒子提供在該公司工作的機會。

MeToo
Me Too不符合法治嗎?

劉波:Me Too並不是在已有現代法律體系之外特立獨行,而只是試圖通過公民主動行動來促進更充分的法治狀態的實現。

中國最高院改判物美創辦人張文中無罪

十年前因欺詐和腐敗而被判入獄的超市大亨被宣佈無罪,分析人士認爲這是爲了緩和民營企業家對財產安全的擔心。

樂天
南韓樂天集團95歲創辦人被判刑4年

辛格浩因貪汙及行賄罪名成立,被判處4年徒刑,但由於年屆高齡、健康狀況惡化,法庭並未要求對其進行逮捕和監禁。

江歌事件對映出轉型社會的人性、道德與法治困惑

李昊:中國需要在一個個案件中凝聚現代法治的基本共識,願我們在激昂呼喚公正時,能夠審視自己奉行的公正標準。

美國
德州教堂槍擊案導致至少26人喪生

一名持槍者在德克薩斯州一個農村教堂開槍射擊。正在日本訪問的美國總統川普稱這次槍擊爲一次「邪惡行爲」。

印度
印度「大師」因強姦罪被判20年監禁

對辛格的判決結果引發了一波縱火和搶劫行爲。目前地方當局高度戒備,以對付辛格鐵桿信徒製造進一步的麻煩。

中國利用人工智慧預測犯罪

中國企業正在協助警方開發人工智慧,並稱這將有助於警方在犯罪行爲實施之前識別和逮捕嫌疑人。

「杭州保姆縱火案」中的制度與心理空白

周健:處理一個社會事件要在道德上站得住腳,不僅要看錢,更要看能否促進公共安全和社會幸福,在這方面產生價值。

法國
法國警察射殺中國公民事件背後的問題

陳振鐸:法國警方對中國公民選擇性執法,但對中國公僑民被傷害不作爲的事件近年不時出現,法國爲何如此對待中國人?

以法治思維看待「辱母殺人案」

李昊:法治既意味著司法機關應積極履行打擊犯罪行爲、保護公民權利的職責,也意味著公民應遵循法定程式主張權利。

犯罪
美財政部:美高階房產成爲重要洗錢管道

美國財政部一項調查證實紐約和邁阿密等城市的高階房產正被用來輸送非法財富,藉助殼公司的全現金交易成爲焦點。

兩岸應停止嫌疑犯遣返爭奪戰

陳玉潔、孔傑榮:結束遣返爭奪戰可幫助北京贏得臺灣不少好感,雙方合作也將有助於大陸更有效地打擊電信詐騙案件。

法國
法國治安爲何差到華人上街遊行?

陳振鐸:8月9日法國華人張朝林遭遇暴力搶劫,不治身亡,最終引發8月21日近兩千華人舉行「反暴力、要安全」遊行。

犯罪
無犯罪社會的陰暗面

桑希爾:小說《少數派報告》設想了預測犯罪、把將要犯罪的人抓起來的未來,我們或許正緩慢走向這樣的未來。

貨幣
FT社評:大額鈔票真的需要取消嗎?

渣打前CEO冼博德以打擊地下經濟爲由主張逐步取消大額鈔票。該觀點高估了取消大額紙幣對犯罪的影響,低估了使用其的合法理由,也忽視了無現金化的隱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