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社會

「杭州保姆縱火案」中的制度與心理空白

周健:處理一個社會事件要在道德上站得住腳,不僅要看錢,更要看能否促進公共安全和社會幸福,在這方面產生價值。

6月22日,杭州一高樓發生縱火事件,一位母親連同三個孩子不幸遇難。據調查,涉嫌縱火者是這一家庭的保姆。7月12日,「杭州保姆縱火案」遇難者家屬林生斌稱,將發起設立「潼臻一生」公益基金,推動高層防火減災水準,完善保姆甄選機制。

在向可能的責任人索賠方面,林生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相信有法律的框架爲基礎,會得到相對應的(賠償),這個靠法律來判,不是我說的算。律師有擬定一個框架,包括撫卹金、房子、三個孩子教育的開銷等等,綜合算下來,索賠一個多億。 ”

把愛所有的生命放到最重要的位置,這是一個良善社會的底線,多少錢也不能等價於一個媽媽和三個孩子的生命。假如經由司法機關認定,綠城物業在「杭州保姆縱火案」中存在著侵權責任,我們也不能把賠償金折算成生命的價格。

您已閱讀14%(327字),剩餘86%(19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