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政治

中國社會治理:演變與危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靜:真正「治理」著社會、能夠有效形成社會服從的,是「社會公正」的維護機制。而「維護公正」的組織機能瓦解,是社會治理的危機所在。

過去三十年,中國社會處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化中。相對於經濟成長的巨大成就,社會滯後的問題逐漸突顯:表現在社會衝突日增,價值分歧加重,人際信用式微,行爲預期不確定增加,社會情緒的政治化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經濟成長雖然能夠爲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但是並不會直接導致全面的社會進步。社會治理的一系列重大挑戰接踵而至,但目前理念更新及知識準備仍十分有限。

傳統中國的治理結構

傳統中國的治理結構有兩個不同部分:上層是官治系統,由皇權控制,基層則是地方管治系統,由族長或鄉紳控制。這種治理的基本特點,是兩種情況的結合:通過科舉鞏固的文化及意識形態統一,以及基層社會的分治體系。分治體系是指,由分散於社會基層的多個權力中心實施治理。鄉紳生活在基層自己所屬的族羣中間,他們擁有土地資產和人際聲望,在區域性地方承擔司法、執法和倫理教化角色。鄉紳或族長不具有官方身份,但重視在官朝中「有人」,皇權總是通過紳權、即地方權威,而不是企圖取代他們治理地方社會。

您已閱讀10%(420字),剩餘90%(37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