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媒體

網路匿名的做法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嗎?

斯卡平克:18、19世紀,匿名文章很常見,但如今它們已基本從傳統出版物中消失,它們是否也該從在線世界中消失呢?

閱讀有關19世紀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和他的衆多敵人(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鬥爭的書籍時,我對這位著名的美國詞典編纂者和其他人經常搬出那篇匿名文章感到驚訝。1834年,麻薩諸塞州一本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責韋伯斯特的對手、溫文爾雅的約瑟夫•伍斯特(Joseph Worcester)「嚴重抄襲」。

那篇文章並沒有署韋伯斯特的名字,但根據彼得•馬丁(Peter Martin)所著的《詞典大戰》(The Dictionary Wars),文章很可能就是他寫的。匿名文章在18世紀以及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很常見。

近幾十年來,書籍、報紙和老牌網站很少出現匿名文章,一旦出現就會引起轟動。看看1996年講述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時代的小說《原色》(Primary Colors)引發的風波吧。該書最初匿名出版,最後被發現是政治專欄作家喬•克萊因(Joe Klein)所寫。去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發表了川普(Trump)政府一位高級官員的未署名評論文章,他寫道,總統任命的人「正在阻止川普更加錯誤的衝動」。

您已閱讀27%(487字),剩餘73%(13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斯卡平克

邁克爾•斯卡平克(Michael Skapink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他經常爲FT撰寫關於商業和社會的專欄文章。他出生於南非,在希臘開始了他的新聞職業生涯。1986年,他在倫敦加入了FT,擔任過許多不同的職位,包括FT週末版主編、FT特別報道部主編和管理事務主編。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