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

新冠危機後美國將進入緊縮時代

福魯哈爾:美國人作爲世界「最後消費者」的局面即將改變。即使在我們告別新冠危機之後,當前的經濟後果也將帶來美國緊縮的時代。

別指望財政刺激政策

葛林:儘管從經濟方面來說出臺財政刺激措施是合理的,但從政治方面來說,出臺財政刺激前景渺茫。

英國工黨更友善、更溫和的政治正在破產?

英國工黨放棄有效反對的角色,幾乎沒有對當前的主要政策問題進行有意義的監督,而其一度強大的道德內核也在逐漸消失。

沙烏地11名王子因抗議削減補貼被捕

這是針對近期財政緊縮措施公開唱反調的罕見一例。沙烏地檢察總長表示,這羣王子上週在首都一座宮殿靜坐示威。

英國
英國應該結束緊縮嗎?

沃爾夫:英國公衆如今已經厭倦了緊縮。但是,公衆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這樣就安全了嗎?

IMF在希臘債務危機中未盡其職

哥倫比亞大學伊藤隆敏:今天的希臘亂局,讓人聯想起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國家曾試圖建立區域流動性支持機制,遭到IMF強烈反對。但當歐洲人做了同樣的事情,IMF卻沒有「坦誠相告」。

歐元
希臘又在搖撼歐元「紙牌屋」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揚言賴賬的希臘極左政黨可能掌權,說明歐元危機遠未結束。一旦支持歐元的共識被打破,由債務、紓困和緊縮構成的脆弱「紙牌屋」就會開始搖晃。

避稅港
「避稅天堂」威脅全球經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薩克斯:「避稅天堂」對社會有害無益。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些附著於全球金融體系上的毒瘤必須加以切除。

緊縮
學術觀點不應成爲緊縮政策的替罪羊

哈佛大學教授、前美國財長薩默斯:把緊縮政策歸咎於萊因哈特與羅戈夫是很荒唐的。推行緊縮措施的政客首先做出了自己的政策選擇,然後纔去四處尋找學術支撐。

歐洲爲何不能以小國爲榜樣?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不能把波羅的海三小國當作整個歐洲的榜樣,因爲非常小的開放經濟體能夠做到的事情,大型且相對封閉的經濟體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

卡麥隆「緊縮論」站不住腳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英國首相爲失敗的緊縮政策辯護,並把赤字歸咎於政府多年不計後果的支出和借款,但英國的問題在於經濟脆弱,緊縮使之雪上加霜。

義大利
義大利的大選與改革

政績斐然的蒙蒂爲何宣佈辭職和提前大選?面對"懸崖邊上的義大利經濟",義大利政壇的主要派別各有什麼主張?
FT駐羅馬記者Guy Dinmore做出了清晰的解釋。

蒙蒂
蒙蒂泡沫破裂

日前,超級馬里奧·蒙蒂打算辭職,訊息一出,歐元和歐洲股市今天開盤走低。他的政府「在市場贏得的讚譽超過公衆的掌聲」。本篇作者是FT專欄作家沃爾夫岡•明肖。

默克爾
默克爾決定爲歐元買單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德國在同意債務減記前決心迫使債務人保證,歷史將不會重演。默克爾已決定買單,但她需要讓德國選民相信:這不只是首期款項。

歐元區
Lex專欄:歐洲或需繼續緊縮

雖然IMF總裁拉加德表示目前還不是過分儉樸的時候,但歐洲股市卻沒有應聲上漲,這是因爲投資者知道,將歐洲的困境歸咎於縮減支出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歐元區
緊縮政策有悖經濟常識

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倫敦政經學院教授萊亞德:當前緊縮政策所遵循的思想,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在危機的起因、性質和應對方法方面都存在嚴重錯誤。

緊縮
幸運的一代應當回報社會

FT專欄作家約翰•凱:我們爭取到了工作保障,給自己發放與物價指數掛鉤的退休金,卻告訴下一代人不要指望獲得同樣的待遇。這合理嗎?

審時度勢的英國財政政策

FT經濟事務編輯賈爾斯:英國收緊財政政策之舉不是在市場恐慌或信用評級下調的威脅下被迫實施的,這種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在全球得到由衷欽佩。

鋼鐵業
分析:中國鋼鐵業的緊縮體驗

經過了一年的信貸收緊以及爲房地產行業的降溫,中國的調控措施已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鋼鐵、水泥和銅等原材料行業受到的影響最爲明顯。

刺激與緊縮之爭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葛倫•哈柏德:華盛頓的經濟政策辯論已經演變成兩種對立療法——刺激與緊縮——的角力。正確做法是把兩者結合起來。

信貸
信貸緊縮促使中國中小企業轉型

隨著中國政府收緊政策以遏制通膨,人們擔心中國中小企業將遭受打擊,但實際情況更爲複雜。記者在溫州走訪期間發現,當地中小企業正經歷一場痛苦的重組。

中國貨幣緊縮政策將影響全球

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通膨危機幾乎沒有對本國以外地區造成任何影響,而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因爲中國現今的實力已經大大增強。

告別刺激方案的隱憂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日本曾經的央行行長高橋是清因退出策略引來殺身之禍,這可以給當前美國的財政官員帶來什麼樣的警示呢?

刺激與緊縮乃殊途同歸

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和財務主管科塔雷利:緊縮措施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分歧往往有名無實。前者通常說的是在明年實施緊縮措施;後者也並非總是反對在明年削減赤字。

g20
無能的G20

FT專欄作家克魯克:G20多倫多峯會的爭論焦點是財政政策。但在我看來,在這個問題上,相比各國各自爲政的態度,無能似乎是更嚴重的問題。

Lex專欄:中國貨幣緊縮箭在弦上

新年伊始,中國政府已陸續出臺一系列緊縮措施,但過度繁榮的跡象仍然隨處可見。將於週四發佈的四季度GDP數據,可能會成爲進一步緊縮的信號。

中國央行緊縮的虛實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到目前爲止,中國央行就2010年貨幣政策釋放的信號相當模糊,1-3月的新增貸款規模將是最好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