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阿富汗
關注
阿富汗石頭濺起的中國風波
姚新勇: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弘揚美德預防惡習法》,像一塊阿富汗石頭,激起了我身邊的中國風波。該怎樣理解相關情況呢?
Me Too
關注
中國Me Too運動的進步與不足
葉勝舟:公民一小步,社會一大步。這些勇敢的女性,沒有做沉默的羔羊,不僅鼓舞女性的權利運動,更象徵中國的人權進步、文明演化。
德國
關注
德國女權主義外交政策面面觀
袁傑:德國外交政策正向女權主義轉型。但朝野諸黨尚未就此達成共識。德國「女權外交」的前景值得關注。
墮胎
關注
「羅訴韋德案」顛覆:美國自由派的危機還是契機?
劉波:當美國自由派爲該案的顛覆而嘆息時,他們也應當意識到,是爲美國女性墮胎權另闢一條新出路的時候了,那就是把墮胎確立爲基本人權。
墮胎
關注
專訪阿米婭•斯里尼瓦桑:墮胎權裁決「可能是美國女權主義的分水嶺」
37歲的斯里尼瓦桑是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她已成爲當今最具創新性的女權主義思想家之一。
男女平等
關注
美國女足取得里程碑式的同工同酬協議
這份勞工協議確保美國女足與男足待遇平等,結束了美國足協與女足世界盃衛冕冠軍之間的長期爭端。
女性
關注
柏林「三八國際婦女節」與江蘇「鐵鏈女」事件的啓示
呂恆君:當柏林女性大聲喊出自身訴求,人們也有理由相信:江蘇「鐵鏈女」也有權從「沉默的活的肉體機器」,贏回自己最基本的開口的權利。
阿富汗
關注
聯合國:阿富汗女性面臨「性別緊急情況」
聯合國婦女署亞太區主任納西里稱,塔利班武裝分子正在抹殺女性的自由,削弱了塔利班關於女性將在其統治的阿富汗社會佔有一席之地的保證。
女權
關注
中國女權運動的「吳亦凡時刻」
劉波:從吳亦凡事件及其輿論反應中能看到中國女權運動的成果和一些新進展,一些共識正在形成,同時娛樂圈特定的性侵害場域問題得到關注。
中國社會
關注
《我的姐姐》不該只有性別視角
劉遠舉:個人獨立當然要,但不是朝著消滅家庭、或者通過消滅家庭來得到的。這是歷史的教訓。
家庭暴力
關注
馬金瑜事件、女權主義與社會反家暴機制
呂恆君: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需要基於反家暴機制所倡導的「科學」與「社會政治」角度,客觀深入地剖析馬金瑜事件及其交織折射的複雜現象。
印度
關注
印度女記者被免除誹謗罪 提振印度#MeToo運動
公開指控印度人民黨一名前政府部長行爲不當的女記者普里亞•拉馬尼得以免除刑事誹謗罪。密切關注此案的社運人士對此感到歡欣鼓舞。
教育
關注
Girlsonly: 對高考性別歧視發起的一次抗爭
今年高考季,一個名爲Girlsonly的志願解答組織在社群媒體上受到廣泛關注,她們試圖用更實際的行動推動女性意識的覺醒,消除性別不平等。
社群媒體觀察
關注
共識之下的分裂——高階主管涉嫌性侵養女案社群媒體觀察
李繼威:高階主管涉嫌性侵養女案的每一步進展都被置於輿論審視之下,個案正義的實現與否對公衆而言也是清晰可見的。
性騷擾
關注
面對職場性騷擾,法律的作用何在?
董一夫:從許多國家的經驗來看,面對性騷擾,法律只是必要的第一步。說到底,只有改變環境才能解決性騷擾痼疾。
女權
關注
沃倫•法雷爾:男女兩性都需要擺脫過去的刻板形象
這位曾支持女權運動的男性意見領袖表示,我們需要的不是抨擊男性的女權運動,也不是抨擊女性的男權運動,而是一個讓兩性都能扮演更靈活角色的性別解放運動。
婚姻
關注
強迫婚姻現象是西方漠視女性權利的例證
凱文迪什:去年英國相關部門處理了1196起強迫婚姻案件,30%的受害者未滿18歲,大多是女性。而這些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女性
關注
要求俞敏洪道歉有錯嗎?
劉波:圍繞俞敏洪言論是不是應當受指責這個問題,依然存在相當大的意見分歧,這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的巨大悲哀。
性騷擾
關注
如何防止警察性騷擾?
張千帆:由於公權力未能得到有效約束,警察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惡性事件屢見不鮮,其中對女性的侵犯性質尤其惡劣。
MeToo
關注
MeToo之後,爲什麼有必要在中國大談女權?
袁漪琳:不能認爲只要實現「人人平等」的夢想便可坐等歲月靜好,女權主義和女權運動有其獨立存在的正當性。
沙烏地
關注
沙烏地拋售加拿大資產作爲報復
先前加拿大外長呼籲沙烏地釋放一位知名女權活動家。分析人士稱,此舉展現沙烏地強硬姿態,但也引發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不安。
中外對話
關注
播客節目強調婦女在氣候行動中的作用
愛爾蘭前總統瑪麗•羅賓遜因其在氣候正義方面的政策和宣傳工作而聞名於世,但現在她決定在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開展鬥爭。
MeToo
關注
需要給Me Too設「紗窗」嗎?
劉波:假如出現惡意誹謗或誣告他人的情況,不能讓合法的Me Too承擔責任,這只是誹謗或誣告者自己犯下違法行爲。
MeToo
關注
Me Too不符合法治嗎?
劉波:Me Too並不是在已有現代法律體系之外特立獨行,而只是試圖通過公民主動行動來促進更充分的法治狀態的實現。
MeToo
關注
尊重弱者是做一個強者的基本條件
張千帆:我絕不會認可「公知」圈和公益圈一片漆黑的判斷,但我確實認爲有必要革除權力文化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殘餘。
MeToo
關注
「權力通喫」是性傷害氾濫的根源
郭於華:性傷害不宜簡單歸結爲某些領域或圈子的問題。當「權力通喫」的邏輯遍及整個社會,哪個領域也不會更乾淨。
女性
關注
中國Me Too:從涓滴到洪流
劉波:媒體、公益等領域裏的女性成爲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的突破口,本來就在情理之中,她們也急需得到社會支持。
性騷擾
關注
英國監管當局譴責總裁俱樂部受託人
總裁俱樂部慈善晚宴性騷擾醜聞發生半年後,英國慈善委員會經過調查認定,該組織的三名受託人存在嚴重失職。
印度
關注
印度女性成爲族羣仇恨的犧牲品
被控姦殺一名穆斯林女童以恐嚇其族羣的一羣印度教男子,竟受到民衆和政客支持,這讓印度很多有識人士感到震驚。
2017年度報告
關注
中國職場距離性別平等還有多遠?
中國女性受過良好教育,就業率也很高,但她們發現,父權制的性別規範捲土重來,雖然政府名義上鼓勵男女平等。
邊城記
關注
浙大馮鋼事件中公共辯論爲何失範?
陳振鐸:浙大教授馮鋼四年前的一條微網誌再度引發風波。一場本可能深入展開的討論,爲何會偏離問題的出發點?
女權
關注
中國「女權五姐妹」之一被解除離境禁令
武嶸嶸曾被下達了10年內不得離境的禁令,經過律師的努力和談判,她已獲准出境,將前往香港攻讀法學碩士學位。
中國社會
關注
中國「女權五姐妹」之一被罰10年內禁止離境
曾參與發起反性騷擾活動的武嶸嶸將無緣赴香港攻讀法律學位。據悉10年已打破此類案件相關禁令的最長時限紀錄。
印度
關注
印度最高院判穆斯林三遍塔拉克式離婚違憲
印度最高法院裁定,穆斯林男子說三遍「塔拉克」即可休妻的做法違憲。一些人擔心,此舉會讓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關係更爲緊張。
女權
關注
英國發布印有珍•奧斯丁肖像的10英鎊鈔票
這位《傲慢與偏見》的作者能登上新版10英鎊鈔票,是英國女權活動家克里亞多-佩雷斯發起的一場運動的結果。
速讀
關注
女性開始講粗話,性別歧視問題就解決了?
和過去相比,今天女性在講粗話上不輸男性,這或許代表著某種進步?要理解這點,可以關注一下加州州立大學語言人類學家近期所作的一些有意思的研究——她考察了過去一個世紀美國男性和女性講粗話的規律,借鑑了大量調查數據、歷史記錄和已發表的文獻。
熱門文章
1.
追憶「經濟上行的美」,中年社會的最後倔強
2.
一週新聞小測:2025年7月12日
3.
假如年輕人不再追星
4.
中國握有強大稀土「武器」,爲何不早點使用?
5.
中國6月份PPI通縮加深,CPI轉跌爲漲
6.
美國遭遇川普全面攻擊
7.
川普重啓關稅戰:投資者們準備好了嗎?
8.
川普將圍繞東南亞工廠建起「關稅牆」
9.
通縮壓力持續,中國批評企業「內卷」
10.
日本會是下一個希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