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

馬金瑜事件、女權主義與社會反家暴機制

呂恆君: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需要基於反家暴機制所倡導的「科學」與「社會政治」角度,客觀深入地剖析馬金瑜事件及其交織折射的複雜現象。

2019年德國柏林通過議會表決,設立三八國際婦女節爲全民節假日。這是特立獨行的柏林在聯邦德國首領的全民節假日,其意義在於:「女權即人權」的社會人文思想,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協作與推行。

全民節假日亦意味著多元層次的思考性:譬如,針對女性在權力結構中的傳統弱勢地位,女性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常被歸咎於父權制結構體系。但事實上,男性與兒童同樣也會淪爲家暴犧牲品。譬如最近由《另一個拉姆》所引起廣泛關注的名記者馬金瑜家暴事件中,男主角扎西也同樣自述遭到女方的家暴。

因此,在又一個已逾百年的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基於反家暴機制所倡導的「科學」與「社會政治」角度,客觀深入地剖析馬金瑜事件及其交織折射的複雜現象,無疑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您已閱讀7%(309字),剩餘93%(38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