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我的姐姐》不該只有性別視角

劉遠舉:個人獨立當然要,但不是朝著消滅家庭、或者通過消滅家庭來得到的。這是歷史的教訓。

在觀看《我的姐姐》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一部挑動情緒的影片。

其實,作爲中產家庭的姐姐,有很多選擇空間去照顧弟弟——有很好的親戚幫忙,也可在四川考研。即便領養,姐姐並不像父母那樣,對領養家庭具有侵入性,無需完全隔絕關係——因爲姐姐不需要弟弟贍養,情感角色、權利義務關係,都和父母角色完全不一樣。養父養母難道反對自己的養子多一個能夠相互幫襯的、父母雙亡的姐姐嗎?影片爲了挑動情緒,完全放棄了現實中的諸多可能性。當然,這本身也可以說成是電影的魅力。

但影片中經過「藝術加工」,「高於生活」的真實,會誇大處境。比如,父母雙亡後,一個5歲的弟弟,雖然可能會影響婚姻,但並不是一個壓倒性的關鍵問題。畢竟還有一大家還算團結的親戚,也可以送養,並不用隱瞞。但影片爲了強化弟弟對姐姐的影響,不但讓姐姐隱瞞,而且,還讓弟弟在男朋友一家面前喊姐姐「媽媽」。再不靠譜的舅舅,也不至於在未來的婆家人面前去如此誇大外甥女的困境,給外甥女的婚姻製造困難。

您已閱讀13%(411字),剩餘87%(27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