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MeToo之後,爲什麼有必要在中國大談女權?

袁漪琳:不能認爲只要實現「人人平等」的夢想便可坐等歲月靜好,女權主義和女權運動有其獨立存在的正當性。

近期中國版Me Too在媒體、公益、高校等領域集中爆發,推動線上線下的公開討論,無形中將長期被視爲敏感詞、被一些人汙名化和誤讀的「女權」帶入公共討論的語境。

中國輿論對Me Too的熱議絕不侷限於女權主義視角,也涵蓋了法理、父權傳統、道德文化等層面上的深究。中國公共討論在這次Me Too事件上切入視角廣泛,有助於觸發不同人羣,特別是那些曾對女權與性別議題不敏感人羣的關注、共情和討論。

然而,單一的女權期望與言說要引發廣泛共鳴和實際制度的改善,在各個國家都有一定困難。也不難發現,這次中國版Me Too的輿論對「女權主義」的討論相對不夠深入,甚至有人刻意避而不談。筆者猜測,主要原因是,人們認爲只要實現「人人平等」的人權夢想便可坐等歲月靜好,因此「女權」議題的正當性沒有得到重視。但實際上,女權主義有必要在中國Me Too及未來的公開討論中佔據空間。

您已閱讀14%(374字),剩餘86%(23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