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投資

疫情之後,中國面臨經濟刺激選擇題

姚喆、武毅秀:爲了對沖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中國或許會再次祭出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經濟,但其弊端也令人擔憂。

巴基斯坦重啓一帶一路項目

軍方官員被任命爲新設的中巴經濟走廊管理局的主席,以簡化項目決策過程。但分析人士稱,巴基斯坦經濟困境將繼續制約中巴經濟走廊工程。

中國各地面臨基礎設施支出下滑

過去十年,基礎設施投資成長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和就業的重要驅動力,如今它已跌至歷史低點。一大原因是中國控制債務水準。

蒙特內哥羅擔心中資公路項目帶來風險

蒙特內哥羅政府爲該項目借入的中國貸款使該國債務升至相當於GDP近80%。按照貸款條款,如果蒙特內哥羅違約,中國有權獲得蒙特內哥羅土地。

中國的太陽能外交可以綠化「一帶一路」嗎?

艾勒:中國的太陽能產業發展經驗可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可持續的轉型,帶來遠比資金支持多得多的好處。

中國投資擴大北京在奈及利亞的影響力

奈及利亞官方人士表示,只要處理得當,該國有能力償還到期的中國貸款,但這未能緩解本國國內有些人的擔憂。

中俄友好關係中至關重要的一座橋

金奇:中俄鐵路橋終於有望在今年完工,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背景下,這座橋可能會多一層新的隱喻意義。

歐亞鐵路公司UTLC借力國家聯盟

這家由三國控制的公司的總裁認爲,參與「一帶一路」的交通運輸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要成功必須靠國際合作。

歐版「一帶一路」應與中國對接

王義桅:對歐版「一帶一路」,中國應持積極心態、包容理念,予以歡迎。畢竟,競爭性參與總比對抗式參與好。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接受FT專訪實錄

FT亞洲版主編吉密歐日前就「一帶一路」、美國「印太戰略」、新疆局勢等問題,採訪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

G20
中國助推多邊開發銀行機制創新

顧賓:這是自2013年倡議成立亞投行以來,在基礎設施投融資領域,中國再一次爲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好故事能否有好結局?

中國的絲路外交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對於沿線國家也是巨大機會。但能否實現最終雙贏,投資利潤仍是關鍵。

絲綢之路基建計劃:資金從何而來?

FT新興市場主編金奇:中國人常說:「要想富,先修路」。一帶一路計劃正在輸出這一哲理。但要爲89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提供融資,還存在很多潛在的問題。

「一帶一路」投資潛在風險及應對措施

霍建國:現在,「一帶一路」潛在的風險是上升的,將來的困難也會不少。很多承擔項目的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集團,要審慎把握這些風險。

中國加大鐵路投資以提振經濟

作爲財政刺激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將興建更多鐵路。比起美國量化寬鬆造成的房地產熱潮和股市泡沫,中國版的財政刺激至少帶來了更有效率的火車和地鐵服務。

亞投行
「一帶一路」看著誘人 分羹卻不易

FT記者休斯:在「一帶一路」計劃推動下,中國加速佈局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會帶來巨大投資機會。但銀行和長期投資者們究竟能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卻尚未可知。

亞投行
日本對外投資以抗衡亞投行?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黃日涵:日本首相安倍最近宣佈了今後5年投資大約11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經濟不景氣的日本,這麼做爲了什麼?

Lex專欄
Lex專欄:「絲路」概念股還能漲多久?

在「一帶一路」規劃的帶動下,基建企業股價在中國股市整體飆漲的情況下依然能跑贏大盤。考慮到潛在市場的規模,這一板塊的漲勢暫時還不會「脫軌」。

中英需在基建投資領域取長補短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田輝:在基建投資領域,中國看似在學習美國,但細究之下,改變監管方式、促進基建項目與險資對接等舉措,實則是在借鑑英式思路。

中國資金可爲亞洲基建帶來福音

FT首席金融記者桑曉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的成立或許有中國的自我利益考慮,但同樣能爲亟需基建融資的亞洲其他國家帶來福音。

效仿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模式

FT專欄作家邰蒂:10年前,西方政治家對主權財富基金疑慮重重,這一點並不奇怪。如今,他們卻有意設立主權財富基金,爲基礎設施融資。

從投資回報率看中國「一路一帶」戰略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從微觀、宏觀和機會成本綜合考慮,「一路一帶」戰略值得肯定。它爲中國過剩生產力找到了新出路,或創造比美國國債更高的回報率。

中國過剩儲蓄應投向何處?

滙豐經濟學家隆納•曼、朱日平:中國仍可繼續致力於國內投資,但巔峯時代已經過去,需將目光投向海外。無需遠望。中國可幫助亞洲縮小資金缺口,同時實現自己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