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似乎有了最新的追隨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最近一篇名爲《英國應向中國學習基建投資》的文章暗示,至少英國的保險公司應像中國的同行那樣,大量投資期限較長、收益率又比較可靠穩定的基礎設施項目。
的確,自2008年以來,保險公司已經逐漸成爲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要資金提供者。根據中國保監會數據,截至2014年底,僅僅由保險公司(精確來說,是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通過發起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募集的資金就高達1.1兆元人民幣,佔全部保險可投資資金餘額(9.33兆)的11.8%。相比之下,英國在剛剛開始在基礎設施領域引入保險資金。上述文章提到,即使在這個領域中動作最大的法通保險,拿出57億英鎊投資於衆多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項目,但這只是其管理資產的1%。從數據看,中國在對接保險資金和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確實走到了英國的前面,也難怪一向被視爲傳統保險強國的英國,決心要向一向被視爲「大而不強」的中國學習。
以往,在大多數經濟體中,基建投資的融資管道主要是財政資金和銀行貸款,非銀行機構投資者很少發揮作用。而在基建資金存在大量缺口以及對相對安全和高收益資產的需求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一國政府採取措施推動保險資金、養老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加大對基建領域資產配置,是一件完全符合邏輯的事情。無論英國還是中國概不例外,只是中國先行了一步。
您已閱讀20%(564字),剩餘80%(22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