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

建築
關注都市裏的過渡空間 尊重生活的每個時刻

鄭靜:城市裏的公共社區是一個如水般可流動的形態,建築師預先設計了它的航道,但生活於此的人們纔是它最終的規劃師。

上海的老街區總有些脾氣

鄭靜:城市煥新,老街改造,這些在概念上很容易說清楚的話題,一旦落實到現實中,就不那麼容易了。

美國城市是如何變成一個大停車場的?

交通順暢和停車位充足這兩點極爲重要的事情使我們的市中心變成了方便到達但不值得去的地方。

理想城市:19世紀的城市+21世紀的改良

庫柏:20世紀對城市來說糟透了,塞車、混凝土大樓以及通勤讓城市變得醜陋且沒有生氣。追求現代性不一定能令城市更美好,創新者應學會謙卑。

中心商業區是過時概念嗎?

很多城市的中心商業區原本就缺乏活力,疫情後更加死氣沉沉,把中心商業區改造成人氣旺盛的中央社交區,是城市規劃者的新挑戰。

爲什麼年輕人必須對城市發展有發言權

全球15歲以下人口總數已達到20億的峯值,而且我們中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這一趨勢反應了城市的巨大魅力,也濃縮了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

藝術
鹿特丹的「醜陋」建築

張璐詩:按照一位當地建築師的話講,鹿特丹獨有的「醜」,在建築領域是極有意思的現象:「一片醜陋之中,也會出現最美的。」

藝術
把烏托邦建築搬進元宇宙

宋佩芬:一次名爲「郊區幽靈學」的影像展出希望求解一個問題:元宇宙能否幫助上世紀的建築師延續其烏托邦社區的理念?

時代廣場:通過元宇宙,重新成爲世界的中心

時代廣場一號正在爲一個新的廣告和旅遊時代進行重新思考。

建築
垂直森林——一個生態謊言?

遊旭東:當我們深入分析垂直森林這個看起來非常「綠色」的建築,卻能發現其在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種種說辭都缺乏說服力。

城市
在蘇州園林思考中國城市的與時俱進

卓睿:蘇州的城市發展經驗說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血肉」,有利於豐富和充實中國城市基建的「骨骼」。

“15分鐘城市」是不是烏托邦?

宋佩芬:將通勤和日常生活半徑規劃在15分鐘的步行或自行車騎乘距離之內,這樣的城市生活圈真的可以實現嗎?

城市
2050年的全新巴黎:朝著「一刻鐘城市」努力

庫柏:每一個全球化、富裕的大城市都受到從氣候到房地產的一系列問題的困擾,只有巴黎正在爲未來重塑自身。

城市需要用好河流

庫柏:多數城市依河而建。爲了使21世紀的城市更加宜居,我們既需要讓這些河流恢復清潔,也需要再度利用它們的航運功能。

「曼徹斯特模式」:大學引領城市復興

曼徹斯特大學正在幫助它所在的這個老工業城市進行改造,它本身也成了爲該市吸引年輕人和企業的一塊「磁鐵」。

智慧城市仍需以人爲本

桑希爾:多倫多與巴塞隆納都有改變城市運轉方式的雄心,但是卻反映出關於智慧城市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構想。

交通
2050年的城市出行圖景

目前全球大城市的出行改革舉措,主要是不鼓勵開車、鼓勵步行和騎行的結合。但新技術可以帶來更爲根本的變化。

自行車的「高速」夢

在廈門,一條首次出現的自行車高速路引發了關於路權、經濟性和城市交通未來的思考和憧憬。

逃離北京,留下什麼樣的背影?

斯遠:他們被甩出了這個城市的同時,其實也被甩出了生活的軌道。重新找回生活、找回生計,並非只是留下一個背影那麼簡單。

「北京的無奈」系列之七:「洩洪」後的北京城

黎巖:幾十年前中國通過放開權力、改革換取經濟飛速發展,時至今日,巨大經濟體量的中國則希望通過官方設計、政府傾注資源來實現新的目標。

「北京的無奈」系列之六:一座爲服務而存在的城市

黎巖:北京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由政治服務型城市向市民生活型城市的轉變,而這成爲北京發展城市服務業的根本性阻礙。

城市
製造業如何繼續在城市中生存?

城市的紋理變得細密化,製造業的空間日益狹窄,大型工業已不可能迴歸現有西方城市,新型工業空間即將出現。

「北京的無奈」系列之五:「安靜」成爲北京城區的法定宿命

黎巖:減量與發展,看起來是完全矛盾的兩個詞,但它們就這樣被緊緊拴在一起,構成北京2030年之前的建設主調。

建築大師對未來摩天大樓的宏偉抱負

人們的摩天大樓之夢似乎無法打消,那麼它是怎麼變化的呢?科技、氣候、安全和能源等問題又是如何影響它的?

治理大城市病不能以新「城市病」爲藥方

徐立凡:一些城市對大城市病的治理,也導致感染新城市病的新生危險出現:即以機會平等的退化爲代價換取城市的空間優化。

智慧城市建設應面向新科技革命

王元豐:智慧城市建設該怎樣應對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改變和挑戰?又該怎樣支持新科技革命的發展?

中國城市戰略的五大迷局

羅天昊:不同的產業選擇,導致最終的城市格局迥異。一個城市到底適合哪種產業,有很多先決條件。

雄安新區能從美國三角研究園學什麼?

西蒙:與美國三角研究園類似,雄安新區也是先有規劃藍圖再試圖落實,也是起點較低,追求實現「後發優勢」。

北京
北京拆除小店鋪和小企業治理「城市病」

北京市政府打算在2020年前把常住人口限制在2300萬以內,在市區內這場運動表現爲對小店鋪和小企業的拆除。

與FT共進下午茶:理察•桑內特

城市學家桑內特強調,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存在,不能拿行政或者技術的桎梏去強加在它身上。

與FT共進午餐:原研哉

這位日本設計大師說,中國的商家和設計師尚難將藝術與商業和諧融合,若能找到那個平衡點,中國就是非常成熟的商業社會。

移民改變國際大都市面貌

遷往大城市的跨國移民們改變周圍社區的城市肌理,同時創造出與自身血統和城市原住民皆不一樣的身份認同。

企業
我們必須做好災難應急計劃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企業和城市有必要準備好應對一切,而不僅僅是它們上次遭遇的災難。應變力正日益成爲企業和城市領導人的當務之急。

蒙古
烏蘭巴托的「蒙古包區」

蒙古首都邊緣有一圈基本沒有任何市政服務、雜亂無章的「蒙古包區」。這裏曾被視爲蒙古現代化進程中的臨時副產品,但現在卻容納了烏蘭巴托60%的人口。

中石油
大連爆炸凸顯中國城市擴張矛盾

大連輸油管線爆炸表明,當中國城市擴張到工業用地區域,防範潛在致命事故的制度尚缺乏,而城市規劃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意味著施工人員對地下情況可能一無所知。。

靠什麼建設美麗中國?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執政黨的報告呼籲建設美麗中國,說明現實中國確實不夠美,甚至有骯髒醜陋一面,這對生態保護和城市建設都提出了許多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