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以「19世紀之都」聞名,而且一天天地,巴黎給人的感覺也越來越是這樣的了。我住在一條19世紀的奧斯曼式街道。我通過一種19世紀晚期的發明出行——一輛兩個輪子大小相同的自行車。當然,這是在我沒有用一種史前技術——行走——的時候。住在這裏幫我意識到:20世紀對城市來說糟透了。尤其是在整個歐洲,各個城市現在都在剝離20世紀的印記,就像剝離貼得不好的牆紙,方式多種多樣,不僅僅是把汽車從城市清除出去。在疫情後,城市理想的模樣是一種清潔版的19世紀城市,附帶21世紀的各種改善。
在上個世紀的早期,城市做出了一些帶來重大負面作用的糟糕選擇。面對兩種相互競爭的新型交通工具,城市選擇了汽油驅動的汽車,而不是清潔、廉價和緊湊安全的自行車。然後在1903年,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摩天大樓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拔地而起。
混凝土解釋了一個棘手的難題:現代城市爲何是醜陋的?在20世紀之前,在地的、低碳的、有機的建築材料,比如巴黎石灰石,幫助房屋與風景融爲一體。而且,在建築開發商掌握建造高樓的技術之前,建築物的大小都是貼合人的,足夠小,是行人也能夠欣賞的:想想奧斯曼式的六層樓房,通常有精美的、獨特的細節。而20世紀帶來了玻璃幕牆混凝土大樓,有著千篇一律的平滑表面。我認識一位在一個英格蘭新城長大的女性,她說她後來才意識到,在醜陋的環境中生活讓她的童年更不快樂。
您已閱讀34%(568字),剩餘66%(10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