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生動世界2023

“15分鐘城市」是不是烏托邦?

宋佩芬:將通勤和日常生活半徑規劃在15分鐘的步行或自行車騎乘距離之內,這樣的城市生活圈真的可以實現嗎?

你是如何開始你的一天的?鬧鐘在早晨6:30響起,趕著爲家人做早餐,讓孩子準備上學,開車送孩子去學校,然後去上班。路上要麼堵在無盡的交通中,要麼擠在塞得滿滿的通勤車裏。當然你也知道,在幾個小時後結束工作時,同樣的掙扎會再次出現。

想像有一個替代方案,可以將所有的通勤縮短到15分鐘的步行或自行車的距離。不僅僅是上下班通勤,更令人興奮的是,所有日常需求都可以在15分鐘內獲得,這樣的地方真的存在嗎?

「當我在2016年巴黎氣候高峯會推出『15分鐘城市』概念時,雖然聽到很多掌聲,但多數人都認爲這是個烏托邦,不可能實現的計劃。」操著濃重的法國口音,本屆奧貝兒獎(The Obel Award)得主,科學家兼大學教授卡洛斯-莫雷諾(Carolos Moreno)在電話中告訴我。奧貝兒獎是一個新的國際建築成就獎,由奧貝兒基金會每年頒發。基金會是由丹麥企業家奧貝兒斯(Henrik Frode Obels,1942-2014)所創。出身富裕家庭的奧貝兒斯從很年輕時就決定自己創業,而且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國外。由於一生熱愛藝術、文化、設計和建築,奧貝兒斯決定將全部財產用來建立基金會,獎勵貢獻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活品質的建築規劃或理論。除了10萬歐元的獎金之外,得獎人或得獎機構還會獲得一件藝術家Tomás Saraceno特別創作的作品。

您已閱讀29%(560字),剩餘71%(13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