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企業
中國企業利潤下降,如何扭轉?

沈建光:隨著搶出口和以舊換新效應減弱、房地產轉弱、物價低迷,疊加貿易不確定性,經濟下行壓力或再度顯現,可能對企業現金流造成更大壓力,如何改進?

商業
商業競爭泛道德化:警惕道德審判異化市場理性

翁一:將商業行爲過度道德化會導致多重扭曲,企業可能陷入既要遵守法律又要滿足無限道德要求的困境,道德大棒也可能異化爲商業競爭武器。

「海外家族辦公室手記」系列之三:創業企業家家族財富集中度風險的管理

New East:家族資產的有效規劃與管理,並非是「退休後的事」。仍處管理一線的企業家,應重視如何平衡企業利益與家族利益,管理好家族財富的集中性風險。

半導體
日本半導體行業沒有「稻盛和夫」

李海燕:優質企業不爲大眾所知,或在於沒有類似「稻盛和夫」這樣的公衆人物。但從公司成長和利潤率講,一些公司可能遠遠好於松下和京瓷。

「日本資本主義之父」:對中國企業家有什麼啓發?

李海燕:新日元人像是澀澤榮一,他很早就提出「企業是公器」,所有制不是判斷企業好壞的標準,網路平臺企業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公器」。

企業
中國企業利潤率下降之謎

沈建光:鑑於企業利潤率偏低、預期偏弱的現狀,政策層面還需通過提振需求、深化改革等措施推動企業利潤改善,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東芝
從東芝看日本電子產業變遷

李海燕:去年東芝公司退市,直接導火索是什麼?東芝崛起和衰落是日本製造行業的崛起和衰弱的縮影,也是日本傳統電子行業和日式經營的縮影。

民企已成創新「頂樑柱」,九成企業研發下降怎麼辦?

滕泰、張海冰:每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往往是創新帶領走出低谷。不僅大企業和國家攻關「卡脖子」是創新,中小民營企業創新也值得鼓勵。

英格蘭公司破產數量創金融危機以來最高水準

官方數據顯示,在企業艱難應對借款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緩的背景下,第三季度英格蘭和威爾斯有6208家註冊公司破產。

管理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壽命會越來越短嗎?

周子衡:數字經濟時代,社會經濟環境發生劇變,企業競爭強度更高;企業數量將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企業壽命將越來越長還是越來越短呢?

ESG
石爍:ESG與中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王英良:青年學者石爍受訪認爲,推動企業ESG順利轉型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別是要通過產業政策的「守正創新」來穩定企業預期。

警惕流動性陷阱風險

張林:扭轉流動性陷阱似乎別無他法,只能期待或鼓勵市場主體恢復信心。但有些信心是容易提振的,有些則不容易。

稻盛和夫:神話與真實之間

徐瑾:稻盛離開終結了一個時代,即塑造日本戰後繁榮的象徵人物離場。在中國,有人覺得他是管理大師,也有人覺得他被造神了。如何審視其遺產?

中國金融服務業應當如何迎接ESG時代的到來

陸培麗、布萊恩•黃:以ESG爲橋樑,從ESG評價標準出發,識別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管理等指標,纔是金融市場應當進行的衡量方式改革。

釐清勞務報酬與經營所得是確定其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的前提

翁一、劉林鵬:中國在缺乏自然人納稅制度的情況下,對單個自然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應比照個體工商戶進行簡易登記,並給予其寬鬆發展空間。

拼多多
一個商業公司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連清川:一個偉大的公司應當是從容、人性、溫和的,更加專注於對世界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上說,我認爲黃崢只是換了個工作崗位。

數位化
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戰略拐點

陳維宣:隨著數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無論處於何種行業中的企業,都正面臨著向數位化進行戰略轉向的關鍵「戰略拐點」。

在遠距工作期間爲自己加分

克拉克:在家工作四個月來,經常出錯的我注意到,有些人以毫不鬆懈的勝任能力從事著遠距工作。在觀察他們的行為後,我總結出五個要點。

職場
現在是創造更好工作場所的良機

希爾:早在疫情爆發前我們的工作環境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次疫情迫使我們對工作場所和工作方式進行徹底反思。

管理
鮑德溫:接手創辦人依然在位的公司

從創辦人手中接過大權以後,鮑德溫走出了創辦人的影子,實施了公司的轉型。她認爲自己的使命就是建立一家沒有創辦人也能走得很好的公司。

美國
新冠疫情對美國小公司產生超大影響

美國小盤股基準的成分股公司第二季度總計虧損11億美元,遠遜於一年前近180億美元的利潤。相比之下大盤股以更好狀態度過疫情高峯。

香港
香港對上市企業高階主管豁免隔離要求

此舉是香港政府在降低疫情復燃風險的同時恢復商業活動的努力的一部分。根據現行規定,所有抵港的國際入境者都必須接受14天強制隔離。

職場
如何解決官場霸凌?

古杜爾:有多少資深政治人士在就職前接受過正式的領導力培訓?我們是否應該對那些即將手握大權的人提出這個問題?

疫情經濟:如何度過「U型復甦」?

劉勁:疫情經濟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對於企業來講,正確的戰略是防守而非擴張,把「活下來」作爲最基本的目標。

網路
新冠疫情將永久改變企業經營方式

席捲全球的疫情加速了網路的發展,並將我們拋向未來。2020年3月,許多企業在一個月時間裏快進到了2025年。

FT社評:企業應該轉向「應對萬一」模式

這次疫情讓許多高階主管和企業所有者後知後覺地意識到,爲了追求更高的效率,他們犧牲了穩健、韌性和有效性。

WeWork
Lex專欄:WeWork與瑞幸咖啡:當潮水退去之後

隨著全球經濟陷入停擺,繁榮時期的出格和好高騖遠行爲將慢慢顯露出來,眼下已有WeWork與瑞幸咖啡兩個例子。

日本
疫情能否突顯日本企業現金儲備價值?

世界上少有企業能像日企那樣專注於未雨綢繆,或者因爲這麼做而受到外國股東持續不斷的批評。

企業
新冠疫情引發企業信貸擠兌風險

福魯哈爾:供需同時出現危機意味著企業需要動用信貸額度來支付賬單,它們紛紛囤積現金,無論是否急需。

職場
公司面臨來自年長員工的麻煩

斯卡平克:現在的事實是,企業寄望於年長員工能夠離開,而員工則因爲種種原因不想走。企業應思考兩全之法。

中國企業試行「創新式復工」

隨著新冠疫情緩解,中國企業正嘗試讓員工重返辦公室,並制定出在不引發新一波感染的情況下復工的創新性策略。

企業
企業利用新冠疫情免責並非易事

陶景洲:新冠疫情是否屬於不可抗力事件,從而可以讓企業免除合同責任?隨著疫情的蔓延,這個問題變得緊迫。

從萬家上市公司財報,看企業抗疫情能力

沈建光:疫情對大中型企業有一定盈利衝擊,但帶來的資金壓力有限,疫情對中小企業的盈利衝擊更大,帶來的資金壓力翻倍。

新冠肺炎疫情突顯業務連續性計劃的重要性

業務連續性計劃意味著讓企業及其員工準備好應對意外危機(例如疫情、斷電、恐襲或其他大規模災難)的挑戰。

管理
企業怎樣獲得公衆信任?

博茨曼:信任本質上是一種信念;一種對未知的確信。企業只有通過證明自己在能力和品行上都值得信賴才能獲得信任。

新冠疫情考驗中小企業數位化生存能力

翁一:如何把線下業務搬到線上,是眼下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重點,亦是僅次於外部輸血(提供資金鍊)的重要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