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濟學

要向壟斷企業問責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中國的壟斷企業都非常「牛」。但以「消費者權益」和「壟斷者責任」這兩個普世價值觀念爲底氣,還是該做抗爭。

出讓「大禮包門票」可以多贏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一些人心理上不接受有價出讓「大禮包門票」的做法,可以回溯到中國士大夫階層「君子不言利」的迂腐傳統。

排隊的制度要求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科學文明的排隊制度,是「一種業務排一個隊」。這是貫徹「先到先得」或者「先到先辦」原則的保證。

排隊的制度環境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排隊是一種按照「先來先得」的原則配置資源的制度。只要專門的禁令,那麼老闆請下屬員工代爲排隊,也就無可非議。

替人開車比替人排隊高貴?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王則柯:不要一牽涉「窮富」關係,就被情緒左右。認爲存在「歧視」的人,是自己先把工作分了高低貴賤,歧視那些「賤」工作而已。

君子當言利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實踐「消費權益在你手,據理力爭要開口」的行爲規範,是要勇氣的,特別是在歷史上一直渲染「君子不言利」的中國。

索賠
「索賠」的意義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消費權益在你手,據理力爭要開口」。索賠與投拆,是促進內需的功德無量的大事。

猴子也有「損失厭惡」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經濟學中的需求定律,不僅適用於人類,而且對於懂得使用硬幣的猴子也同樣成立。

別讓「損失厭惡」毀掉合作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李政道楊振寧最終分道揚鑣的導火線是合作論文的署名次序。他們都認爲自己的貢獻比對方大。

巴士總是姍姍來遲?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爲何偏偏是你等的那路公共汽車姍姍來遲?這是「損失厭惡」的心理在做怪。

代幣券的前世今生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從十年前發文嚴禁「代幣券」,到如今代幣券的大量發行和使用,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否是「糾風辦」和有關企業在唱雙簧。

火車車次有講究

中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中國的鐵路運輸服務,至今屬於計劃經濟色彩最濃的一類行業,各個鐵路局之間,基本上就是不許競爭。

「標籤放錯」的行銷花招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所謂「標籤放錯」,恰恰是一些不規範的企業拙劣的行銷手段。放錯了就要認賬,才能體現負責任的企業精神。

吉祥號碼賣給誰?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公開拍賣其實最公平。如果因爲拍賣吉祥號碼有助長迷信之嫌而堅持所有號碼同價,一定會激勵走後門和賄賂的腐敗現象。

卓越亞馬遜「降價」風波

中山大學經濟學教授王則柯:卓越亞馬遜取消顧客訂單的方式令人無法接受。如果企業自己出了差錯,卻要消費者買單,這是什麼邏輯?

印度哪裏勝過中國?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因爲中國不承認石油等資源開採前的價值,因此樂得拼資源消耗追求成長,所以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成長是「資源消耗型」成長。

「不講道理」的消費者

中山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則柯:消費者愛買什麼不愛買什麼,是個人的自主選擇,可以「不講道理」。只要目標明確,就被經濟學認爲是理性的。

「炒作」大蒜有什麼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王則柯:蒜商增加大蒜的收購量,屬於商品市場正常的買賣行爲。他們承擔風險,當然理應獲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