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

詠竹坊
力拓年輕人市場 燕之屋初見曙光

這家燕窩產品製造商儘管去年下半年收入下降2%,但利潤成長約3.8%,扭轉上半年的下滑趨勢。

消費品
抗衰老產品讓上美業績抗衰退

用最新數據計算後發現,公司去年下半年營收成長77%,利潤成長三倍。

設計
醬香拿鐵:那些「不用設計」的設計

鄭靜:瑞幸和茅臺推出的聯名款咖啡火速破圈,相比「一半清醒一半醉」的口感更先一步搶奪注意力的,是其所謂「不用設計」的包裝。

消費品
在華銷售額大幅下滑 Adidas將提前換帥

2016年起擔任CEO的羅思德已同意在2023年離職,接任者還未確定。Adidas沒有解釋羅思德爲什麼提前卸任。

消費品
消費者產品公關危機的應對之道

趙瑩:消費品企業面對此類危機時,除了產品召回、誠意致歉、賠償損失等常規化操作外,還要注意重塑消費者信心。

消費品
喜力和嘉士伯宣佈退出俄羅斯

這兩家啤酒釀造商成爲最新一批迫於公衆壓力、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退出俄羅斯的消費企業。

消費品
投入成本上升,消費品巨擘提價以保護利潤率

百事、麥當勞等公司都在最近的財報中指出勞動力、運輸和大宗商品成本上升的影響,以及疫情對供應鏈和勞動力的破壞。

聯合利華開展大手筆收購的根本問題在哪裏?

聯合利華500億英鎊收購葛蘭素史克消費品部門的嘗試,令人擔憂債務水準高企和此舉究竟能夠節省多少成本。然而,這裏有一個更爲基本的問題。

聯合利華因競購GSK面臨投資者圍攻

聯合利華以500億英鎊收購葛蘭素史克消費者健康部門的交易,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反彈。由於投資者和分析師對收購表示懷疑,該公司股價跌至近5年來的最低水準。

聯合利華面臨十年來最嚴重成本上漲壓力

原材料、包裝和運輸成本飆升,擠壓了這家消費品集團的利潤率。今年上半年,其基本營業利潤率下降100個基點。

消費品
Lex專欄:疫情中大漲的美國漂白劑製造商

這場大流行病持續得越久,人們在衛生習慣方面的轉變就越可能成爲永久性的。這對押注高樂氏股票的投資者是好訊息。

寶僑
消費習慣改變使寶僑股價創新高

這家美國消費品巨擘稱,經濟低迷對其高階家用產品的全球需求打擊甚微,相反,居家抗疫使消費者使用更多寶僑產品。

聯合利華:封鎖降低了人們的儀容標準

聯合利華最新財報顯示,封鎖改變了人的習慣,其頭髮護理產品和護膚品的銷售受影響,但家居清潔產品的銷售大幅成長。

耐克
耐克最新財報顯示中國市場愈加重要

政治爭議未影響耐克業績,第二財季營收同比成長10%,至103億美元,在大中華區的營收同比猛增20%,至18.5億美元。

化妝品
中國需求提振歐萊雅業績

這家法國化妝品集團在2018年取得了10多年來的最佳年度業績,其高階美容和護膚產品繼續受到中國需求成長的推動。

消費品
老牌消費品公司希望用創新贏回消費者

過去6年,僅在美國地區老牌快消品公司的銷售額就減少了270億美元。面對新競爭者帶來的威脅,老牌公司紛紛公佈了創新計劃。

南韓化妝品在中國不復往日亮麗

中韓外交回暖,讓南韓化妝品行業重新看到希望,但要奪回被中國本土品牌趁機搶走的市場份額,他們面臨一場硬仗。

可口可樂「變身術」

一邊是這家131歲的公司正在剝離出售各地裝瓶廠資產,另一邊是每天晨跑的可口可樂大中華區總裁一路翻看垃圾桶,只爲了解消費者喜歡喝什麼。

戴森
戴森在上海建立技術實驗室

該實驗室將聘用50人,以中國當地工程技術人員爲主,聚焦於開發軟體,幫助中國消費者將產品與WeChat等移動應用相連。

消費品
Lex專欄:青島啤酒也應少儲蓄、多支出

市場變化使青島啤酒面臨挑戰。它可以收購或開發更符合富裕年輕消費者口味的啤酒,還應該減少儲蓄、增加投資。

社會

寶僑
寶僑上調全年銷售額指引

該公司幫寶適業務的在華戰略調整收到了效果。此外,寶僑不認爲川普的保護主義言論會影響該公司的積極前景。

數字時代沒有瓦爾登湖

FT專欄編輯古思裏:19世紀40年代的美國,自然主義哲學家梭羅曾用歸隱瓦爾登湖的方式對抗鋪天蓋地的技術革命。但在今天繁忙的數字時代,已難再尋到能退隱的林泉。

祕魯
祕魯飲料巨擘進軍亞洲

作爲拉美第五大軟飲企業,祕魯家族企業AJE去年在全球軟飲製造商中排名第21位。該公司的戰略是推出與競爭對手類似的產品,但價格要比它們低出25%。

消費品
Lex專欄:消費品公司紛紛撤出中國

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投資都被視爲好投資。但這更多是一種感性認識,而不是實際利潤。中國實際上是市場的集合,除了銷售成長數據,消費品公司還應公開更多數據。

消費品
Lex專欄:中國人愛喫速食麵?

速食麵也受到流行趨勢影響。康師傅速食麵銷售額不會如預期成長,中國人愛喫速食麵也僅是一種預判趕不上消費趨勢變化的又一個例子。

利豐
利豐:中國仍是高階消費品來源首選

全球最大消費品供應商利豐在報告強勁業績時稱,去年它在中國採購量成長24%,中國合同製造業並不像人們認爲的那樣「已經完蛋了」;美國消費復甦快於預期。

消費品
Threadneedle:投資中國要打破常規

管理著1.3億美元資金的Threadneedle中國機會基金看好日漸升溫的中國消費主題。但經理Gigi Chan認爲,要在中國發現寶藏,投資者需要「打破常規思維」。

通膨
聯合利華推遲在華提價

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英荷消費品集團聯合利華推遲了原計劃的提價。雖然中國政府經常迫使國有企業將公共利益置於商業考慮之上,但從聯合利華的例子來看,在中國經營的大型外國跨國公司也不能免於這樣的壓力。

日用消費品行業面臨雙重壓力

原材料漲價、發達國家消費乏力以及新興市場投入成本上升,正對日用消費品企業的利潤率形成夾擊之勢。有些分析師懷疑消費品行業已到了一個轉折點。

寶僑
用別人的腦子創新

寶僑在日用消費品創新領域是公認的行業領軍企業。不過,爲了進一步擴大顧客羣,寶僑決定更多采納外部合作伙伴的創意來實現更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