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

Lex專欄:消費品公司紛紛撤出中國

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投資都被視爲好投資。但這更多是一種感性認識,而不是實際利潤。中國實際上是市場的集合,除了銷售成長數據,消費品公司還應公開更多數據。

歐萊雅(L’Oréal)正將旗下的卡尼爾(Garnier)品牌撤出中國市場,很好。上週,露華濃(Revlon)表示將全面撤出中國市場,這將產生2200萬美元的支出,也不錯。它們僅是對中國市場加深懷疑的消費品公司的代表。

去年,英國零售商樂購(Tesco)將其中國業務變成一家與本土合作伙伴組建的合資公司,而不是獨立開展業務。德國的麥德倫(Metro)關閉了其在中國的Media Saturn電子產品賣場。

長久以來,進入中國市場的投資都被視爲好投資。網上流傳著一張地圖,圍繞印度、中國和東南亞畫了一個圓圈:在圓圈裏面生活的人多於外面。率先進軍這些市場的公司(例如聯合利華(Unilever)的股價一路上漲。而那些被認爲進軍步伐緩慢的公司(例如寶僑(Procter & Gamble)則股價表現不佳。

您已閱讀45%(347字),剩餘55%(4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