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

爲什麼經濟發展中「小」並不美

皮林:小農和微型企業家並不是非洲脫貧之路,他們的大量存在本身就代表著貧困。非洲需要建立大和複雜的企業和工業網路。

中國鄉村觀察、憂思與破局之路

周健:地理位置是鄉村振興的基因,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動力,社區福利是鄉村振興的活力,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不能振興今日之鄉村。

爲什麼如今炫富不能引發社群媒體刷屏

劉遠舉:嘲笑弱者,是因爲不願意被打上弱者的標籤。批評富者,會被認爲仇富,而仇富往往會被人與窮困聯繫在一起。

融資
貧困縣的融資租賃生意經

王蘇婭:中央收緊地方融資平臺的監管後,以「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各種名爲「融資租賃」實爲「借款」的項目,迅速成爲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融資手段。

扶貧
資訊基礎設施與後精準扶貧階段的減貧

劉守英:中國現階段扶貧工作應重點關注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短影片、電商等連通訊息的平臺能挖掘鄉村獨特之處,幫助挽救沉沒的鄉村價值。

扶貧
中國負債大企業紛紛投入農村扶貧行動

負債民營企業投入了幾百億元以參與政府發起的扶貧行動,儘管投入的金額不大可能對其財務狀況造成重大影響。

能賺錢的社會效應投資項目在亞洲受追捧

在扶貧、爲偏僻地區創造就業等社會效應投資領域,亞洲富人的參與度一直不高,但從近年數據來看這個市場正在升溫。

貧困
關於貧窮,我們有太多誤解

朱睿:穆勒的「家庭獨立計劃」表明,擺脫貧窮可以有另一種選擇——關注控制權、選擇權和社羣,激發一種內生動力。

公益
解決社會問題的死循環需要「比慢」

周健:很多社會問題龐雜而深不可測,所以我們應該用一種「比慢」的精神,在系統性思考之後,去做一些實際的工作。

萬達
萬達丹寨扶貧項目突顯要把資金留在國內的政治壓力

曾經盛氣凌人、熱衷全球旅行和收購的中國富豪,如今正竭力維護對社會負責的可持續發展形象,其中至關重要的是在國內投資。

中國易地扶貧搬遷計劃遭遇困難

貧困村民搬遷到城鎮後,面臨生活成本高、工作機會少等問題,結果很多已經搬遷的村民開始返回。

菲律賓
美因杜特蒂言論推遲對菲扶貧援助

杜特蒂表示曾在禁毒戰中親自追殺嫌疑分子,美方對此深感不安,表示要對法治與公民自由相關事項做進一步審查。

光伏
「光伏+」扶貧模式可持續嗎?

馮濤:光伏產業不僅在上游製造產業面臨產能過剩,下游的發電產業同樣問題重重,光伏扶貧可持續性面臨考驗。

如何破解對外援助困境?

狄頓:國際援助是幫受援國,還是害了受援國?破解援助困境的方法是在受援國以外做工作,並提供全球公共產品。

扶貧
扶貧,「發錢」之後還需「造夢」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從充分尊重、信任受助人出發,搭配因地制宜的項目設計,直接發錢與協助相結合,讓受助人變成自我夢想實現家,方爲美事。

林毅夫
兩歷奇蹟,一生求索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我親身歷經了兩次發展奇蹟:一次是臺灣的經濟奇蹟,另一次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奇蹟。實踐讓我確信貧困並非宿命。我們應反思主流經濟學理論,構建新理論,分析中國轉型的成績和問題。

貧困
極端貧困

你知道什麼是極端貧困(extreme poverty)嗎?

「到訪式扶貧」可以休矣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慣例上,扶貧是個技術活,是經濟行爲應講究市場思維。但在中國政治因素影響過大,尤其是領導人動輒「到訪」讓扶貧頗爲尷尬,蘭考就是一例。

身份識別對扶貧的意義

FT專欄作家哈福德:發展中國家的難題是如何有的放矢地實施扶貧政策。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識別系統,政府就只能採取粗放的扶貧手段,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貧困
減少全球貧困要靠本地企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哈柏德:聯合國當前的援助體制未能解決全球貧困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效仿昔日的馬歇爾計劃,爲當地企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