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社會

爲什麼如今炫富不能引發社群媒體刷屏

劉遠舉:嘲笑弱者,是因爲不願意被打上弱者的標籤。批評富者,會被認爲仇富,而仇富往往會被人與窮困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要去體驗搬磚小妹的一天,我瞞著家裏人潛入自家的建築項目。現場所有人不知道我是集團大小姐。」近日,富二代曹譯文的一則影片引來了憤怒。這段影片的標題是,《累嗎?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從這個標題就不難看出,影片對普通打工者的輕佻、冒犯,以及想故意調動憤怒的目的。

曹自己名下就有兩家公司,都是文化類、IP類的,也有聚集網紅的MCN類業務。她親自上臺,不像「拼團名媛」那樣拼酒店拼下午茶,以「實力」贏得粉絲。以財富吸引粉絲,這在中國的社群平台上很效。這麼做既收穫虛榮又能帶來流量賺錢,何樂不爲?

曹的整個角色,都是朝著建立反差、調動情緒去的。諷刺的是,她能高效的調動情緒,正是她所接受的政治課本的教育,即便她從小出國讀書,也仍然浸淫在這個語境中,她熟悉這個語境,駕輕就熟。她在不斷強調大小姐身份的同時,能自然而然的順口說出「工頭的評價,都帶著資本主義的酸臭味」。

您已閱讀14%(387字),剩餘86%(24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