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是某個發展中國家的一名政府部長,肩負著提高最窮20%人口生活水準的重任。面對著一張白紙,你不難列出計劃清單:給每個人開設一個基本的銀行賬戶;向最貧窮的家庭發放一小筆錢;將所有的貧困家庭子女送進小學,恩威並施確保他們不曠課;爲遭遇自然災害的人分發現金或食品;免費提供基本醫療和疫苗接種。這些目標要實施起來顯得任重道遠,但原因不是成本太高。真正的難題在於,要落實其中任何一項政策,首先你必須能夠識別公民的身份。
在諜戰片中,從官方檔案裏消失是頗受重視的稀有能力。在大多數貧窮國家,情況正相反:官方的身份證明儘管有用,但難以獲得。一國如能低成本、可靠地確定單個公民的身份,便能提供一些特定的服務,這些服務在沒有統一身份識別(UID)系統的情況下是難以想像的。
如果沒有UID系統,抱著良好初衷的政府也只能採取較爲粗放的扶貧手段:分發糧食,卻被人脈廣泛的中間人據爲己有;補貼燃油,但成本高昂、缺乏針對性、扭曲經濟。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去年發佈的《印度在變革過程中的社會保護狀況》(Social Protection for a Changing India)報告中稱,印度有數百個官方的扶貧計劃,但很多受益者並非窮人。
您已閱讀39%(513字),剩餘61%(8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