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上週報告,經濟衰退已導致其2009年援助項目出現48億美元缺口——超過所需95億美元資金的一半。一方面,這很糟糕,因爲聯合國從事著很多有價值的人道主義工作。另一方面,財務緊張可能會迫使聯合國重新考慮經濟發展援助的份額。聯合國持續爲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用於管理經濟發展項目。但這不是消滅貧困的辦法:只有本地企業才能消滅貧困。
聯合國不是幫助窮國的本地企業,而是繼續擁護當前的援助體系,以及與搖滾明星波諾(Bono)、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家傑弗裏•薩克斯(Jeffrey Sachs)以及比爾•蓋茲(Bill Gates)(通過蓋茲基金會)等名人的結盟。他們辯稱,富國既擁有窮國發展所需的技術,又擁有可以提供給他們的財富。幾十年來,這種觀點強化了大推動理論(Big Push),即通過協同的宏觀變化實現均衡成長。最近,名人們重拾這種觀點,將其作爲西方援助非洲的道德論據。
但從經濟學而言,這些政策如何能夠奏效?按照喬治•阿耶提(George Ayittey)的《鎖不住的非洲》(Africa Unchained)、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的《白人的負擔》(White Man's Burden)和丹比薩•莫約(Dambisa Moyo)的《可惡的援助》(Dead Aid)等書的觀點,這些政策不會奏效。他們不僅證明,援助未能使窮國變得更加繁榮,而且還證明,援助體系一直在重複不斷地做著同樣的事情,儘管有證據表明這樣做是無效的。經濟證據也不支持以下命題:如果問題是「成長」,那麼答案就是「援助」。但答案也不會是放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