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統的扶貧方式一直被稱爲「輸血」式扶貧,大量的財力物力支持只能緩解一時之需,卻無法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縣脫貧。若要「授人以漁」,那麼就必須要幫助這個地區找到能夠自我發展的產業方向,形成良好的經濟發展循環動力——然而,這一直是困擾中國66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老大難」問題。
中國「十三五」規劃將光伏扶貧納入重點工程,總規模15GW,每年建設規模約3GW,佔全國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的20%,佔全國光伏電池產量的10%。光伏扶貧是希望通過產業創造經濟發展活力,創造就業崗位,提高貧困戶的收入,也同時助推新能源產業發展。
但是,當前光伏產業不僅在上游製造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游應用的發電產業同樣需要面對包括產能過剩、降價、補貼延遲等重重困難,光伏扶貧的可持續性正在面臨考驗。
您已閱讀13%(346字),剩餘87%(22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