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大眾

當「清潔柴油」已成往事?

瑞銀中國證券研究主管侯延琨:大眾事件對測試機制構成諷刺,尾氣在實驗室和在實際的差別將對汽車業造成巨大挑戰,也給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提供契機。

這個冬天,對福斯汽車而言將是一個寒冷而漫長的冬天。9月,EPA(美國環保署)指控大眾安裝非法軟體操控尾氣排放檢測,涉及約48.2萬輛在美國銷售的大眾柴油汽車,可能被罰180億美元。此後,大眾承認全球將有約1100萬臺車和此次事件有關,估計大眾在今後三年將付出大約240億歐元的代價應對召回,訴訟和罰款。

該事件逐漸發酵,讓大眾旗下的保時捷和奧迪,以及大眾的燃油系統供應商博世也相繼被捲入風波。「大眾柴油門」不僅給盲目崇拜德國製造的粉絲當頭棒喝,同時對乾淨能源的發展方向投下巨大變數。多年來,業內依賴的實驗數據真真假假讓監管機構和媒體大眾無所適從。我們認爲,此次事件撕下了曾被視爲具有嚴格標準的實驗室測試機制的面紗,清潔柴油發動機也將逐漸失去其在乘用車中的市場份額。

這次的大眾事件無疑對尾氣排放測試機制具有諷刺意義。我們認爲汽車尾氣排放數值在實驗室環境和在實際上路駕駛環境的差別將會成爲對整個汽車行業的一個巨大挑戰。ICCT(國際清潔交通協會)在這次大眾事件之前,就曾經指出過他們的實際駕駛環境實驗表明自2000年到2014年的15年間,歐洲汽車尾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公里克數只微乎其微地減少了大15kg (7%的減少),而不是實驗環境號稱的46kg(26%的減少)。儘管動力總成在技術上確實變得越來越高效,可是畢竟有許多消費者在選擇更大的車更多的配置作爲生活質量的提升。在15年間歐洲乘用車的平均重量增加了9%,更不用說在現實環境中,有些消費者會啓用比較消耗能耗的配置比如空調等。

您已閱讀31%(639字),剩餘69%(14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