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扶貧

扶貧,「發錢」之後還需「造夢」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從充分尊重、信任受助人出發,搭配因地制宜的項目設計,直接發錢與協助相結合,讓受助人變成自我夢想實現家,方爲美事。

我和「發錢」試驗的設計者戴維•麥肯齊一樣,不大同意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科學家克里斯•布拉特曼(Chris Blattma)的說法:直接「發錢」有可能是歷史上最有效的發展項目(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蒂姆•哈福德之文《直接發錢能幫助窮人嗎?》)。雖然直接「發錢」把資源分配的自主權以貨幣的形式傳給了受助者本人,但要讓人信服這是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項目,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

就我而言,「發錢」是不錯的發展項目,但光「發錢」絕不是最有效的發展項目。從目前中國大環境來看,直接把現金髮到窮人手上,的確比任何慈善公益組織集中採購食品、物資更加容易管理。後者如果沒有良好的內部契約或管理制度,很容易爲集中採購者創造貪腐機會,雁過拔毛是全世界扶貧中的通病。有一年我在某地調研,當地市領導安排祕書給對口扶貧戶送被子、大米等生活用品,我一同前去想了解當地貧困人口的真實生活狀況。結果祕書和司機根本沒有去到農民家裏,只是把車開到村委會,將被子、大米卸在會議室,給村長打聲招呼讓他通知扶貧戶來領就走了。

這種中國特色式的對口扶貧,不要說「送錢」不可能變成最有效的發展項目,就是送「金山」也只會鼓勵窮人懶惰。況且目前的扶貧項目中,很多慈善組織的善款使用水準令人堪憂,大部分如卡內基在一百年前所言:錢被「花得不理智」而且「隨意」。這在某種意義上鼓勵了「貧困人口」的懶惰和「等」、「靠」、「要」等不良習慣。這一點衆所周知,毋庸證明。

您已閱讀20%(603字),剩餘80%(23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