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多吉文章檔案

慈善
企業家如何成爲慈善家?

才讓多吉:馬雲說,「如果今天我再要去追求錢,那跟豬也沒有什麼區別了。」希望他的行動,能給中國的富人帶去一些思考。
2016年7月21日

P2P金融「殺熟」之惡的社會緣起

才讓多吉:中國社會需要創新,但創新往往伴隨著對社會信任的踐踏,突破這個死循環需要民間社會組織的發育。
2016年6月29日

法治
雷洋事件能否成爲法治國家之始?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雷洋事件的重點不是是否嫖娼。從尊重死者、體恤生者、保護衆者出發,我們應該探究如何從制度上減少雷洋式的不明死亡事件。
2016年5月13日

公益
慈善不是制度缺陷的溫柔面紗

才讓多吉: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首先需要設計出一套社會基本福利制度,而不是無視留守兒童背後「血淋淋」的制度問題,只搞溫情脈脈的「愛心工程」。
2016年4月25日

交通
禁摩限電:國家權力「內卷化」之弊

才讓多吉:國家權力的擴張應以提高社會運行效率爲目的,否則就會成爲權力「內卷化」,這似乎滿足了一部分民意,實際上則違反了社會運行規律。
2016年4月6日

疫苗
疫苗之爭:勿做憤怒的「情緒派」

才讓多吉:不瞭解事件背景和相關知識就開始發言真的很可怕。憤怒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憤怒只會矇蔽你對真相的探究。我們一定不要因爲這次疫苗事件而不相信疫苗。
2016年3月25日

慈善
慈善法,請不要給腐敗送去槍枝彈藥

中國公益人才讓多吉:《慈善法》草案中「管理費」和「合作公開募捐」的規定,可能爲政府和官辦慈善公益組織留下腐敗空間。慈善組織行業約束和資訊公開纔是重點。
2016年3月14日

扶貧
扶貧,「發錢」之後還需「造夢」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從充分尊重、信任受助人出發,搭配因地制宜的項目設計,直接發錢與協助相結合,讓受助人變成自我夢想實現家,方爲美事。
2016年2月26日

春晚
中國春晚:毀於傲慢?

才讓多吉:春節不是國慶節,它是老百姓個人情感的寄託。不管春晚承載、摻和了多少政治和國家訴求,也不應該和老百姓的需求「掰手腕」,到最後輸的只能是春晚。
2016年2月16日

慈善
對中國《慈善法》草案的幾點意見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草案對行政主管部門和慈善公益組織的利益考慮得多,對社會大眾包括捐款人和受助人的利益保護不足,不利於公益慈善行業持續發展。
2015年11月6日

公益
「雞血捐款」暴露中國公益事業隱患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安徽發生的「狗咬騙捐」事件再度挑起中國網民口水戰。習慣性地依靠「淚點」籌款,已成爲中國社會互助機制健康發展的最大隱患。
2015年10月26日

畢節
留守兒童悲劇呼喚中國基層社會重建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留守兒童之殤是發展的悲劇,但更是中國社區治理現代化失靈的表現,問題在基層原因在上層,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更多要讓基層網路重建併發揮作用。
2015年6月17日

被濫用的愛國主義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 「抹黑」 與「批評」的界限不是來自批評者本身的立場,而是來源於被批評者的「自信」與「不自信」。愛國的對立面不是批評,而是冷漠。
2015年2月1日

慈善
一個慈善醜聞中的社會治理邏輯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地方慈善組織的違規事件讓社會和政府主管部門之間出現巨大分歧,原因就在於中國慈善領域的「左手管右手」現象,其背後則是社會治理能力問題所在。
2014年12月19日

中國兒童權利保護不能止於「條文」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中國的宣傳語境一直「重視」兒童,但與諸多涉童權利惡劣事件的輿論批評相對應的,卻是二十多個兒童權利保護機構中鮮有能拿出實質對策的。
2014年11月19日

霧霾
中國「會議藍天」與環保困局

FT中文網撰稿人才讓多吉:在中國,每當空氣質量成爲衡量重大活動的指標,「會議空氣」總能及時達標。但「會議藍天」模式只是政府根據「會情」對環境的臨時管控,若在實踐層面缺少堅定的承諾與行動,不僅有損政府公信力,也會傷及民衆參與環保的熱情與信心。
2014年11月3日

中國人獻血不該是「道德買賣」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用行政權力設置「交換標準」或以「高壓政策」鼓勵獻血,會把個人的公共精神變異爲利益交換。這樣義務獻血只會帶來道德危機。
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