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求是網轉發了寧波市委宣傳部的徐嵐文章《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難在哪裏?》,文章引發關注原因有二:其一、文章點名批評了賀衛方和陳丹青不愛國,前者是北大法學院教授,後者是因不滿大學招生制度退出清華的教授、藝術家;其二、作爲中共理論陣地的雜誌《求是》在官方網站轉載這篇文章傳遞的資訊,讓社會有了各種解讀。
十年樹人,百年樹人。所謂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難點不應該在高校,而是在中學甚至小學。大學本來就是應該包容並蓄,容許各種嘗試、探索,容許各方對一個事情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至於文章作者所擔心的在校學生是不是被「引入歧途」或是「被蠱惑」、「被盲從」是要看我們從中學甚至小學的教育是培養出了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通過「格式化教育」提供了一羣盲從多於獨立思考的孩子。這樣的討論雖然非常重要,卻又落入了濫用愛國主義的窠臼。「愛國」爲什麼會成爲很多人信守拈來的道德帽子?
愛國主義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感,其難度超過男女之愛。男女之愛,絕大部分屬於兩個人的情感歸屬問題,而國家之愛,是數以千萬計人的情感歸屬問題。國家之愛不是來源於政權,而是源於數以千萬計人之間的文化和情感認同,彼此爲保護這種文化和情感所做的種種努力。這就是爲什麼,以個人主義爲核心的美國文化,而在現實行爲中非常強調愛國主義,在大大小小的公衆聚會中,美國人都會唱國歌,宣誓效忠美國,而不是效忠人類或者人道主義。
您已閱讀22%(589字),剩餘78%(21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