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

歧視
對隱性偏見的「有用憂慮」

朱睿:春晚小品讓隱性偏見浮出水面,爲了讓語言不再帶來傷害,全社會需要一種有用的憂慮:一場對偏見的重新認識。

春晚
春晚小品與《Black Panther》 :兩種非洲敘事的虛擬競賽

張倩燁:我幾乎同時看了美國黑人題材電影《Black Panther》與《同喜同樂》,兩種非洲敘事的對比異常鮮明。

春晚、援非和中國救世主?

劉裘蒂:春晚小品《同喜同樂》的失敗,不但是造成了宣傳上的反效果,更是暴露了「中國救世主」的思維陷阱。

春節
春節、春晚和愚人

周健:春晚給中非合作的宣傳很失敗,如果中國以「春晚式」的姿勢「傲立於世界之林」,站姿就是相當的難看。

春晚
從經濟學角度談春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如果2016年中國央視春晚算是供給側經濟改革推出的產品,那它就是完全失敗的嘗試。從央視春晚能看出中國爲什麼會出現產能過剩。

春晚
BAT大戰:春節紅包的洗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網路江湖沒有定律,唯一的定律或許就是沒有屹立不倒的巨擘。在政治教化與BAT紅包的雙重洗禮之中,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這幾乎可以折射出中國社會最新處境,商業與政治的和諧共謀釀就了新的轉型景觀。

電視
「妄議」今年的春晚

白天:好的說教潛移默化消散於無形,差的,就像今年的春晚,聽不聽是你的事兒,反正我得說。春晚已成了沉浸在自己世界裏的「自high」,與觀衆無關。

春晚
中國春晚:毀於傲慢?

才讓多吉:春節不是國慶節,它是老百姓個人情感的寄託。不管春晚承載、摻和了多少政治和國家訴求,也不應該和老百姓的需求「掰手腕」,到最後輸的只能是春晚。

春節
誰還需要春晚?

FT中文網撰稿人白雲:春晚的直播螢幕前,小朋友在刷平板,大人在刷手機,老人體驗著新時代的怪異團聚氣氛,但至少一家人都還在一起。

相聲
笑星的困境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閎:無論是傳統相聲還是現代小品,當下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郭德綱接替趙本山亮相春晚,口味有變化但效果有限。日益複雜細分的觀衆,對他們的表演是極大的考驗。

春晚
春晚:植入廣告與嘲弄小人物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何三畏:中國央視春晚不僅公然把文藝賣成廣告,而且以嘲弄小人物爲能事。嘲笑小人物的弱點,鄙薄小人物的情感,已成爲春晚的保留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