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裏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善於自己哄騙自己。大年三十,北方人喫了餃子就會交好運、交好人,喫了年糕就會年年升官,歲歲發財;南方人喫了髮菜蠔豉燉魷魚就會發大財、遇好事、年年有餘不困窘;北方人和南方人喫了湯圓都會一家人和和美美,團團圓圓,農民工就不用背井離鄉,拋妻舍子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上面這些話,普通羣衆寄託一下個人感情,圖個好彩頭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摻和著國家宣傳的訴求,就顯出一些不倫不類的尷尬樣。
比如說,大年三十的春晚,不少人看到舞臺上太平盛世的樣子,就喜歡得不得了,好像自己的心情也跟著這個舞臺升騰起來了。其實,羣衆究竟是不是好起來了,對未來究竟是充滿希望還是坎坷不安,看看除夕夜的鞭砲聲就知道大概。
鞭砲聲多,證明大家手裏有錢,敢花錢,敢笑敢跳敢鬧;鞭砲聲少,證明大家囊中羞澀,把錢包捂得緊。當然,鞭砲聲的多寡主要和人的心情有關係。2008年的除夕夜,北京城裏的鞭砲聲徹夜未停,有人說,這是大家錢多了,國家富強了。也有老北京馬上站出來說,2008年的鞭砲聲,不如1977年打倒「四人幫」的鞭砲聲強,人心情好,心氣就高,炮仗蹦起來聲音也響亮。
您已閱讀20%(482字),剩餘80%(18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