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個月行將結束,對於滬上季風書園而言,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歷經283天的漫長告別,死亡如期而至。
從1997年到2017年,季風在上海陪讀者走過了二十年。回顧季風二十載,其歷史大致可以分爲兩段,前十五年的嚴搏非時期與後五年的於淼時期。嚴搏非時期,季風從無到有,砥礪擴張,鼎盛時期一度多達八家門店,其公共生活也由最初的小型公開派對演進至高峯期的深具廣場效應。2007年,讀品小組入駐,掀起青年知識運動,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由觀念共同體聚合而成的讀書會。2008年陝西南路店遭遇租金上漲壓力,人們掀起第一次「季風保衛戰」,口號無不彰顯它的閱讀品味——「地鐵站裏不能只有哈根達斯,而沒有哈貝馬斯」。嚴搏非時期,季風經歷了從無到有、由盛而衰的過程,原因無外乎強勢資本攻城略地、房租上漲、網路書店衝擊。作爲曾經的學者,嚴專注於書籍和思想本身,不慕時俗,爲季風定下了「獨立的文化立場 自由的思想表達」的基調,500期季風書訊即是明鑑,也因此,嚴時期的季風讀者羣主要爲知識分子羣體。
2013年,於淼接手季風,開闢上圖地鐵站門店,這是五年來季風唯一的門店。於淼的商業背景與公益經歷賦予季風更加契合時代脈搏的氣質,他的實幹精神加理想主義色彩,使季風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時期,季風走進社區,走進大學,走進企業,甚至走進了貴州邊遠山區,在商業與公益之間,堅定地選擇了後者。2015年,於淼做起了「復興夢」,欲打造一個類似日本蔦屋的書店綜合體,他將其稱之爲「有溫度的公共空間」,終因不可抗力因素胎死腹中。2017年初,上圖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爲由,不再與季風續約。於淼尋遍上海大地,亦無尋到季風容身之所,這是於接手季風以來所碰之最大壁。無奈之下,4月23日,對外宣佈停業。「倒計時不滅的火種」是季風漫長告別的標語,期間各種活動如縷不絕。讀者紛紛來到書店,做著最後的告別,充滿了儀式感。季風與讀者一如既往地保持默契,寧靜而安詳,共赴這場唯美、優雅且不失尊嚴的葬禮。於淼時期的季風,突顯公共情懷,讀者羣由傳統的知識分子羣體擴展至以都市白領、中產階級爲代表的滬上主流人羣,閱讀領域也由專業閱讀走向公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