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

跨國領養與身份認同

楊蓓蓓:我是一個美國白人婦女,但我領養了兩個中國女兒。學會跟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共處,將是她們一生的課題。

「她們知道自己是被領養的嗎?」有八年時間,我們這個奇特的家庭——一個步入老年的美國白人母親與兩個異常年幼的漂亮亞裔養女——生活在一個曾遺棄了她們的國家:中國。那些年裏,我遇到的中國計程車司機、修腳師傅、環衛工人都忍不住問我,兩個孩子是否知道我不是她們的親生母親。

甚至在上海宜家(Ikea)的餐廳享用瑞典肉丸的上海老婦人都想了解她們生命的全部故事——出生即遭遺棄在中國的馬路邊,那是個冬天,被一個40多左右的單身母親收養,七八歲的時候被帶到上海生活——聽完之後她才能接著享用自己的晚餐。提問者總是說得很小聲,似乎就怕孩子們那時還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頭髮是直的、黑的,而我的頭髮是捲曲、灰色的,我們的膚色也不可能來自同一血統。跨種族收養這事兒誰也不可能瞞多久,但多數中國人似乎願意相信我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我們這樣的家庭可能看起來特殊,但遠非罕見:每個人似乎都有某個熟人的熟人領養了一個不同種族的孩子。僅中國就送出了10多萬兒童(大部分是女孩)給外國人收養——大多數發生在本世紀頭10年。

您已閱讀13%(439字),剩餘87%(28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