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

城市
晚安,成都

範庭略:成都凌晨兩點的街頭依舊熱鬧不息,對未來的張望和對過去的回看,都停在了眼前這個自在而真實的當下。

閱讀
關於閱讀的隨想

範庭略:空間的氛圍感、社交的情誼亦或是演算法的高效,在今天,我們因爲什麼而閱讀?

書店
實體書店如何面對羅曼蒂克的消亡?

鄭靜:比起一旁冷清的服裝店,書店算是商場的工作日中客流熱鬧的店鋪。臨近午休結束,客人放回圖書,帶走那個醒目的咖啡紙杯,吧檯上安靜無痕。

書店
書店始終是城市生活的標配

範庭略:一句有關書店的定位讓人感動:書店就像城市的一對眉毛,眉毛看似不重要,但缺了它,總會覺得美中不足。這或許就是城市需要書店的樸素道理。

書店
今天,我們爲什麼還需要書店?

範庭略:幾家誠品書店關張,日本蔦屋書店要開張。新書店已成爲設計大師的競技場,成爲打卡勝地。如今,書店到底在扮演什麼角色?

老書蟲關門是北京文化場景的損失

Jady Liu:很多人在紀念老書蟲的時候都認爲它是一個異鄉的家。老書蟲對公共生活、社羣凝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季風書園之死折射公共領域式微

翁一:季風書園之死與這個時代及其背後的公共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折射了公共領域短期內無可逆轉的式微。

獨立書店的美麗與哀愁

張鐵志:臺灣獨立書店已成爲性感的文化符號,而美國獨立實體書店已走出低谷,正在回暖。

書店
建投書店滑雪:適應時代變化的書店纔有生命力

文化空間是一個第三空間,不是一個必需的空間。人們的精神需求會越來越強烈,也會越來越挑剔。

書店
迎接挑戰的英國百年書店

面對電子書和電商的衝擊,英國老牌書店布萊克韋爾改革了運營模式,CEO普雷史考特說,布萊克韋爾書店不想等死,而打算成爲「數位化的顛覆者」。

非典型創業日誌(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我感到自己中了毒。在不斷地批評這個時代之後,我覺得自己像是掉入了批評的窠臼。創業是躲避毒藥方法,但又該創什麼業?

非典型創業日誌(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若你看到1880年代美國人對石油、鐵路的巨大崇拜,你一定對所謂BAT令人生畏的崇敬感到相似,這像是人文主義者對物質與技術的天然排斥。

書店
戳破實體書店的「沒落貴族」幻覺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不論傳統書業中人願不願意,網路新思維一定而且正在改造書業,整個行業將重新洗牌。與其落寞自哀守護粗放的「注意力經濟」,不如另尋出路。

惡性循環的出版業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中國實體書店,三個方面做得極差:一,分類不夠細。二,排列不科學。三,沒有翻閱的便利性,禁止讀者細讀。

誰來拯救民營書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網路浪潮中,實體書店退潮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國營書店對民營書店的制度式擠壓,卻值得質疑。

18英里的便宜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紐約的Strand是全世界最大的二手書店,它的口號是:18英里的書。意即店裏的書可排成18英里長。

書店
從機場書店看商務閱讀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俞雷:機場財經書分兩種,萬能寶典型和流行歌曲型,基本上是管理學的娛樂版,書店播放的碟片,更是管理學相聲。

香港
香港:小書店之殤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杜婷:在經濟至上的香港,二樓書店在頗爲隱蔽的空間守護著一份文人的雅氣。但這份守護卻異常艱難,青文、洪葉、文星、阿麥,一個個熟悉的二樓書店先後關了,剩下的也大多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