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我是書蟲

誰來拯救民營書店?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網路浪潮中,實體書店退潮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國營書店對民營書店的制度式擠壓,卻值得質疑。

電子雜誌《一五一十》來郵件,要走了我的專欄《18英里的便宜書》。他們編輯了一個專題,名爲《書店之輸》,歷數了民營書店漸次倒閉的風潮。不過,我後來看見有人在微網誌上說,這期週刊的下載量是歷期最低的。看起來關注的人並不多。畢竟,這不是什麼涉及國計民生的事情。讀書,那還是讀書人的事。更何況,普通人讀書基本上去上海書城,廣州書城之類的地方都可以滿足了,像光合作用、風入松或者季風書園這樣的書店,恐怕並非庸庸大眾內心所繫的書店吧。

至於民營書店的困境問題,似乎危機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9年,季風書園旗艦店陝西南路地鐵站由於租約問題就曾經面臨關店的危險,以至媒體掀起了一場保衛季風的輿論,得以存續。然而到了今天,季風書園除了這家旗艦,已然全面撤出了市中心。加之今年北京最大的學術書店風入松的關閉,與光合作用的慘敗,不免給人以獨立書店末日將至的悲情。

就我個人而言,獨立書店之頹勢,的確令人情傷。每每走入一個城市的書城,都有令人目眩神迷、幾欲暈厥的迷失。這些國營的大型書店,基本上都是由一些不愛書、不懂書的人在打理。對他們來說,賣書和賣大白菜恐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圖書的分類不合理,叢書套書往往四處散落,令人無可適從。書店裏的服務員自然是一副事不關己的面孔,不給你臉色,已然屬於好人,更妄談幫你疏筋理脈,尋找你所需要的書籍了。

您已閱讀23%(559字),剩餘77%(18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我是書蟲

連清川,70年代人。曾任南方報業《21世紀環球報導》副主編,其後遊學美國三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和新聞學院訪問學者。後在民營、國營、合資,印刷、電視、網路媒體均有短暫停留。唯好讀書寫字。讀書無挑揀,只要有情趣。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