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

對隱性偏見的「有用憂慮」

朱睿:春晚小品讓隱性偏見浮出水面,爲了讓語言不再帶來傷害,全社會需要一種有用的憂慮:一場對偏見的重新認識。

大年三十的春晚幾乎成爲中國人年味的一部分。與其他傳統年味不同的是,它有一個副產品:人們的各種吐槽。今年春晚也是如此,人們的各種吐槽伴隨著春晚序幕的拉開而漸入佳境,但是有一個節目的吐槽卻頗爲不同。在節目中,一位中國女演員扮演了一名非洲母親,她的臀部和胸部都非常誇張,身邊還有一個猴子造型的陪襯。這個10多分鐘的小品不僅在中國人當中招致質疑,更在非洲人當中引起批評,甚至在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上被問及是否涉及「種族歧視」。

一個春晚的小品能被上升到外交層面,這大概是春晚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央視和節目導演婁乃鳴萬萬沒有想到的。婁乃鳴扮演的那位「非洲媽媽」也成爲批評的衆矢之的。婁乃鳴曾擔任春晚的小品總導演長達12年,她導演的百集情景喜劇《閒人馬大姐》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雖然央視和導演都沒有對外界的聲討做出任何回應,但是,從這個小品的名字《同喜同樂》就不難看出,導演的本意絕沒有「種族歧視」的成分,一向以審查嚴格著稱的央視也絕不會在明知的情況下容許含有種族歧視成分的節目登臺,但是,爲什麼蒙內鐵路上一位乘務員愛慕中國援建人員的小品會引發軒然大波呢?有不少文章已經見仁見智,外交部的新聞發言人也回應說「中非友誼歷經風雨、牢不可破」。在人們遺忘此事之前,也許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補充幾句。

您已閱讀22%(539字),剩餘78%(19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