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

英國騷亂後,對種族歧視和媒體角色的反思

何越:這次騷亂髮生後,自媒體擴散謠言的強大能力引發工黨政府的高度關注。除了媒體和種族和諧問題,警察威信問題也受到反思。

爲什麼美國學校過了70年仍無法實現種族融合?

美國廢除學校種族隔離的判決在上月迎來了70週年,但即便是在努力促進融合的地方,不同種族學生的成績仍存在巨大差距。

文學
「奇幻作家可不可以寫他們沒有親自騎過的龍?」

崔瑩:匡靈秀的新作《黃面孔》,通過講述一場文學剽竊案之後接踵而至的風波,揭示了在美國出版界生存的殘酷和孤獨,以及種族偏見對寫作的約束。

北韓稱非法入朝的美國士兵是爲了躲避「種族歧視」

北韓表示,上月非法越境進入北韓的美國士兵是爲了躲避「美軍內部非人的虐待和種族歧視」。

美國最高法院限制大學在錄取時考慮種族因素

在多數派決定中,六名保守派法官認爲,學校招生計劃中的平權行動違反憲法平等保護條款。該裁決將對美國平權行動以及全美僱主的多元化政策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
影片顯示孟菲斯警察對尼柯爾斯致命毆打

導致29歲黑人男性死亡的事件錄像公佈後,美國準備迎接抗議活動到來。

切勿高高在上地同情邊緣羣體

凱莉:想當然地認爲別人肯定因爲膚色、殘疾等而受到了壓迫,需要特別對待,這不會讓他們更有力量。

美警方:水牛城槍擊案是出於種族極端主義

拜登在國家和平官員紀念儀式上發表講話,稱仇恨「仍然是美國靈魂上的汙點」。水牛城超市槍擊案導致10人死亡。

逃離烏克蘭的外國學生反映在烏邊境受到歧視

戰爭迫使許多外國人逃離烏克蘭前往其鄰國,但許多在烏克蘭的有色人種表示,他們在邊境遭到區別對待。

“East Side Voices」:英國二代亞裔移民的身份啓示錄

Helena Lee認爲,在英國主流社會眼中,東亞和東南亞移民的面目依然單一而模糊,因此她決定編著一本文集,探討這一羣體的生存狀態和內心世界。

爲何亞裔美國人開始擁抱共同身份認同?

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增加,促使來自亞洲不同地方的亞裔美國人出於共同的脆弱感團結起來,擁抱共同的「亞裔美國人」身份。

澳洲
澳洲賠償「被偷走的世代」倖存者

澳洲將爲上世紀「同化政策」下被迫與父母分離的原住民兒童倖存者每人賠償8.2萬澳元,賠償計劃總額爲3.78億澳元。

美國參議院通過《新冠仇恨犯罪法案》

該法案以壓倒性支持在參議院獲得通過,它提議在美國司法部設立新的辦公室,專門處理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仇恨犯罪。

明尼阿波里斯再現警察對黑人開槍

明尼阿波里斯布魯克林中心警察局局長稱,涉事警察原本打算使用泰瑟槍,結果誤拔了手槍。

那些因爲「太亞洲」而被攻擊的美國人

楊蓓蓓:在美國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抬頭之際,那些跨種族被收養者處於最尷尬的境地。

疫情期間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仇恨犯罪激增

有人認爲,這是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反移民煽動行爲,以及他試圖將新冠疫情描述爲中國人給西方帶來的一場災難,所產生的副作用。

英國
從童話到文化戰爭:由梅根挑起的爭論

已離開英國王室的梅根和哈利王子在美國電視節目中接受採訪,其中最具爆炸性的曝料與種族話題有關,這在英國引發了激烈爭論。

拜登承諾打擊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

由於美國前總統川普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頻繁提及「中國病毒」,亞裔美國人遭遇的暴力和騷擾加劇。

《只有我們而已》:關於種族的真相

布托:克勞迪婭•蘭金是一名耐心的對話者,她用溫柔的方式告訴我們,讓我們痛苦的不是對話,而是幾個世紀以來的沉默。

法國
三名巴黎警察因涉嫌毆打黑人受到調查

這起事件加大馬克宏政府受到的壓力,法國多城爆發示威,要求撤銷擬議的安全法中有關限制拍攝執勤警察的條款。

美國
解決不平等問題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盧邁:幾十年來,中國吸收了美國的扶貧實踐,並將其適用於本國環境。然而,美國似乎不願意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

美國抗疫救助計劃加劇社會不平等

邰蒂:病毒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一個令人痛苦的幻想,疫情擴散得越嚴重,就越有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加劇不平等。

抗議之後,美國反歧視運動怎麼走?

董一夫:美國如此根深蒂固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恐怕不能僅靠「政治正確」的言語與象徵的改變而得以解決。

對黑人科學家的偏見不利於科學

馬卡羅夫:科學得益於信仰、背景和價值觀的多樣化,而歧視黑人科學家意味著研究團隊做不到包容和平等。

種族
凱拉韋:我的學生給我上了一堂種族課

凱拉韋:我在58歲時從一個所有人都與我相似的世界走出來,在一所以少數族裔學生爲主的學校執教,從而有機會瞭解他們的世界。

英國
認清英國的種族主義

楊格:三分之二的黑人受訪者認爲,現在仍然存在「大量」種族歧視,而約30年前這個比例是四分之三——並沒有很大的變化。

德國討論刪除基本法中「種族」一詞時,在討論什麼

張冬方:抹去「種族」一詞是否意味著將種族主義釜底抽薪?它是否是緩解種族歧視問題的必要一步?或者它只是一個政治正確的文字遊戲?

如何減少一個社會的種族歧視?

庫柏:過去人們花費大量精力揪出和羞辱個人種族主義者,但佛洛伊德之死讓很多白人意識到制度性種族主義現實。

文明與野蠻:從《被塗汙的鳥》想到的

王斌:人種歧視之意識是否意謂著,我們作爲人,還沒有真正完成現代文明之洗禮與演化?我們需要儘可能克服這些本能意識,實現精神上的自我救贖。

美國
敢於叫板總統的華盛頓市長

執掌美國首都的黑人女市長鮑澤在白宮附近的馬路塗上「黑人的命也是命」大字。此舉讓她受到全國關注,被認爲有望成爲拜登的競選搭檔。

是時候讓白人爲黑人同事挺身而出

羅洛克:佛洛伊德被殺後,許多白人似乎突然發現了種族主義的可怕,但忽視每天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無處不在的種族主義是錯誤的。

澳洲
如何理解疫情之下,澳洲華人直面的歧視問題?

馬騁:澳洲的種族歧視是否因爲疫情而增多,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若要探究歧視的根源,背後有複雜的移民和政治因素。

美國民衆呼籲改革警察執法方式

佛洛伊德之死引發民衆異常強烈的抗議,表明許多美國人希望改變這個政治兩極化、種族問題嚴重的國家的執法方式。

跨國黑人平權運動的啓示:華人平權運動如何尋找道德支點?

何越:運動不單需要長期努力,還需要一個正義支點。這就是我發起「將鴉片戰爭列入中學歷史教綱」行動的原因之一。

美國
美國軍方最高官員就陪同川普前往教堂道歉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承認,上週陪同總統走到白宮附近的教堂是一個錯誤,「給人留下了軍隊介入國內政治的印象」。

FT社評:抗議活動使美國面臨關鍵時刻

美國的抗議活動已得到各種不同人羣的廣泛支持,在美國大選前,民主黨與共和黨都必須小心選擇他們的政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