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網編輯:
讀了《春晚:植入廣告與嘲弄小人物》一文,我有三點不同意見:
第一點:「牛奶加入三聚氰胺就還叫牛奶,而不是「三聚氰胺奶」!?」是個中國人都可以看到這是語言諷刺,表達了對黑心商人的痛恨,也說出了作爲普通消費者的弱勢無奈,寫了上面兩千多字的先生怎麼會看到了廣告?
第二:「大人物出現,總是莊嚴神聖的,小人物出現,總是愚昧可笑的。嘲笑小人物弱點,鄙薄小人物的情感,張揚扭曲的民族自尊,已經成爲春晚的保留節目」 政治正確
不應該嗎?作爲國家電視臺站在這個角度錯了嗎?嘲笑小人物哪也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晚會也有歌頌類型的語言類節目你們就沒有看到嗎?只是現在的嘲笑大多停留在基層小人物上,但這不是反映出與普通國民悉悉相關的生活事件嗎?揭露國人、社會陋習有錯嗎?如果整天歌舞昇平」又得說我們的黨怎麼怎麼的啦!偶也有針對高層腐敗的抨擊,也是已經是社會現實了,這方面央視應該增加點量!(呵呵,到時春晚就成了揭露、抨擊腐敗年會了)
第三點:「春晚不時會穿插「拜年」的環節,主持人朗誦一串「向全國人民拜年」的名單,多是企業。它們拜的雖是「全國人民」,但「拜年錢」卻是交給央視的。這「可以理解」。但理解不了的是,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國家機關,例如中國駐外領使館。這不是廣告嗎?這也是廣告嗎?這不給錢嗎?這也給錢嗎?」 FT的作者們比較多是跑到了外國的中國人,可能已經忘記了中國的風俗(不說祖國了,可能已經忘記了),過年不拜年算什麼過年,如果不收錢那我也申請到CCTV上去給我老爹、老孃拜年了,萬事有個標準,現在的標準是收錢如果說不合適,你可以提個建議呀!這就是你理解不了的「還夾雜著一些國家機關,例如中國駐外領使館」(我也理解不了你的想法),國家機關不說了(起碼正式說法也是國民服務部門),駐外領使館、人民了弟兵這些節假日不能跟家人團聚(這可不是因爲個人不想,而是爲國民服務的呀),CCTV收錄這些拜年錄相,讓他們跟家人遙聚一下你也理解不了,文采那麼好不知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嗎」?把你放到邊防住個三個月試試?
現在的城裏人天天生活豐富多彩,不缺娛樂第二課堂!看了二十多年的春晚現在確實有點沒勁了,也基本上看一點點,但不是因爲上面的原因,而是現在的這類節目太多了,東看看西看看或者家人玩玩,哪有時間!選擇哪麼多,各取所需唄!
不過看到這麼多意見還是說明觀衆的期望很大,CCTV的策劃們應該好好努力,編劇們應該認真聽取觀衆經驗,但也不是要所有人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每個人都有三五個節目喜歡的節目這不也是一種美好記憶嗎?可愛的觀衆們爲什麼要期望整臺晚會都是你喜歡的節目呢?王菲的粉絲怎麼會喜歡張惠妹呢?
最後說一點:有兄弟說日本的「NHK」的經營方式很好!個人認同,但這不能把它作爲其它電視的經營標準吧,全世界也沒幾家跟它一樣的,中國自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這種做法很正常,有部分人走得快了幾步也很正常,但13億國人、商家可沒你們走得那麼快!希望你們這些先人們看開點(高手都是寂寞的)
表個態:對那些看不起趙本山爲代表的「下里巴人」人城裏人表示噁心!